正文 關於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思考(2 / 2)

首先,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反映了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公共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處理人際關係方麵的教育成效,也是學生畢業後迅速融入現實社會,進入職業角色的必備能力。把幫助學生重構自信、重塑夢想放在育人的首位,學校若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將有可能成為高職教育的亮點。

其次,應關注學生職業生涯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專業能力作為適應某一具體工作的要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就業的“門檻”,但是在首次就業後,勞動者要獲得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則必須依靠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學生隻有擁有了方法能力才能不斷轉換職業,具有社會能力才能在群體中工作。現在高職與本科學生的差距就在此,職業能力的缺失對學生今後發展十分不利。

最後,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即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能夠學會學習、工作,學會做事、做人,有正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及積極的人生態度,適應本地區、本行業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的需要。高職院校隻有把人才“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作為核心,才能走出長效的發展道路。

三、高職院校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

隨著“高職211工程”的“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推行,整個社會發展對高職生的要求由數量轉向質量,高職教育質量亟待提高。根據以上所述,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第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激發學生的潛能。改變刻意把學生引到教師預設的教學設計中,使專業技能教學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發展。加強實踐性和創造性,提倡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的參與,讓學生主動表現自我,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理解。授課中以案例式、啟發式、任務驅動式教學為主,充分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的內心感覺和自我體驗的客觀性,改變傳統單一和機械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高度重視授課的形式與內容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推行實用、幽默、互動、勵誌的精彩課堂。

第二,根據教學規律,職業能力按年級培養。一年級組織學生進行認知實訓,通過走訪實訓基地,了解專業特征及未來工作的基本條件,為確立三年的學習目標打下基礎;二年級為學生安排模擬實訓,使學生對專業有深入的認識,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訓練,使學生了解社會需求情況,初步確定自己發展的職業目標;三年級通過安排學生畢業實訓,讓學生進行職業適應,以增強市場就業競爭能力。

第三,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同步培養。教學目標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內容和不同資源進行整體優化。一方麵,要遵循職業技能學習心理的一般規律,既關注學生發展的均衡性,又關注學生發展的層次性;另一方麵,關注學生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識的培養,既要注重職業的基礎技能要求,又要注重職業素養要求,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