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麵對當今社會的文憑歧視和社會偏見,以及勞動力市場上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職院生群體普遍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深受傷害,對生活逆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些職院生稍遇挫折,就覺得受不了,產生“還不如死了為好”的厭世心理。出走、打架、鬥毆、自殘、輕生等現象在職業學院並不少見,也說明職院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比較薄弱。
4、情感嚴重後果壓抑,情緒消極。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如果進入職業學院就等於是在成才道路上領到一張紅牌,被判定“下場”或是沒出息。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影響刺激下,職院生的心理壓力增加,常常有身心疲憊感,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關係不和睦的職院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善於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容易產生抑鬱、悲觀等消極情緒。
三、高職學院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
個性是個體經常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麵貌。職院生中“落水者”的心態,“失敗者”的心態,“多餘人”的心態比較普遍,使得他們難以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麵貌。
1、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不少職院生在進入職業學院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者或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是將來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幾乎沒有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不求上進、學習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職院生抱著混世度日的心態打發人生,甘願沉淪、聽天由命。
2、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現在的職院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於受到來自長輩的過分關愛,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難以順利適應職業學院的集體生活。由於缺乏集體生活的磨練,職院生社會生活經驗比較少,社會認知方式不夠合理,往往對社會現象缺乏理智的判斷,分不清哪些是對的或錯的、哪些事情對自己人生發展來講是最重要的、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麵對快速多變、紛繁複雜的社會,可以說職院生比同齡優勢群體的學生明顯顯得更加困惑和無所適從。所以高職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勢在必行。
針對以上高職生常見的幾種心理問題,高職學院怎樣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經常討論的話題,如何在學院教育中切實、深入、全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主要從學校管理、教師培訓、家校協同和學生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不同的層麵,全方位地、立體地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許多有益的嚐試與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並得到了廣大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認可與好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健康成長全麵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院更應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收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勵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教育文摘周報,2003
[2]張世富.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鄭維康.青少年心理谘詢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