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心態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效性的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實效性,指的主要為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的客體在很大的程度上要符合教育主題的需求,抑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值等。處在社會轉型期的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心態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效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目標的實現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思政課的主要目標為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得到提升,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不斷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可以全麵發展的四有新人。心理學研究顯示,所有活動的出現和發展都是和相關的“需要”聯係在一起的,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需要”主要指在生活中個體所感受到的由於缺失而力求得到滿足的內心狀態以及內心體驗,還是促使活動出現以及發展的巨大的原動力。社會轉型期的高校大學生所具備的求知心態逐漸的向務實的方麵發展,理想主義的成分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遠離了空洞的政治說教過程,慢慢的對和自身利益有關的現實問題進行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僅是政治的說教,這個對自己沒什麼影響,甚至出現排斥心理。社會轉型期的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心態不斷發生的變化致使了學生學習目標和思政課教學目標出現偏離,從而致使難以把教學目標得到實現。
(二)效果的評價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主要渠道,承擔著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和塑造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進行衡量的標準主要為學生是否真懂了、學會了以及真信了等。社會轉型期的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心態逐漸的向功利發展,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和自己的成功及就業沒有什麼聯係,所以對其教學效果進行的評價普遍偏低。根據調查表明,有82%的大學生往往認為教學效果有著事倍功半的弊端,不到2%的大學生表示既不關心也不知道,僅有16%的大學生認為其不是事倍功半的。有的學生甚至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就業壓力而沒有心思進行學習。
三、結語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加快的重要的時期,新體製和舊體製的不斷交替為現在的大學生帶來了很多的機遇的同時,也讓他們不斷的麵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從而讓他們的社會心態不斷的複雜。這樣的變化就自然的給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並對教育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靜,何雲峰,馮顯誠.論社會心態的本質、表現形式及其作用[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
[2]胡楊,徐建軍.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大學生和諧社會心態的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7(09)
[3]朱新秤,鄺翠清.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心態與觀念——北京、武漢、廣州三地的調查與思考[J].青年探索,2010(04)
[4]於莉莉,肖鬆柏,李麗珍,趙蕾,李麗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理論月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