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時期傳統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的探究(2 / 2)

5、意識形態的負作用

曆史的陰影尚未從明清商人的心理完全退去,舊的觀念尚在左右他們的行為。他們經營商業積累起來的資金,很少投資手工業,除了少部分用於商業再擴大外,大部分為傳統體製所吸收。投資土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大多數商人資本的歸宿。農本商末的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頑固存在。

三、對於“明清時期經濟自主轉型困難”這一問題的原因探究

1、傳統經濟的複合包容特征

傳統經濟的複合包容,即指的是傳統經濟的吸納性。作為資本主義、近代經濟的萌芽,本該是衝破傳統經濟的壓製,卻因為封建經濟內生的吸納性,“被較好的包裹在舊經濟的軀體內”。由於傳統封建經濟自身體係完整,所以任何新生或外生的衝擊都可以被削弱甚至同化。

傳統文化缺乏形式邏輯,漸趨保守封閉。經驗主義在明清達到鼎盛,成為了“科學”的代名詞,形式邏輯極其匱乏,從而排擠了本就弱小的實驗主義;文化上的“政治高壓”也使得自古以來就有的開放局麵漸成封閉,保守氣息極其濃重,極大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傳播和發展。

2、傳統製度管束性

每一種製度都有著管束性,即約束作用。我們在這裏討論的,其實是封建傳統製度裏麵過於強大的約束,集中表現為大政府化、泛政策化、嚴監管化。為鞏固皇權專製所采取的大政府化,對待所有事物一以貫之毫不區分的泛政策化、監管經濟嚴酷不留餘地的嚴監管化,說到底是專製對於經濟的“不放心”,害怕過度膨脹的經濟勢力最終成長為威脅統治的政治勢力,所以全方麵監督,其具體表現在前麵都已經羅列,在此就不再贅述。

3、一以貫之的封閉環境

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是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明清封建經濟的桎梏之下,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市場顯得尤其狹小。主要體現在國際市場、區域市場、行業市場的封閉上,由於明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的政策,限製了中國海外市場的開拓,國際市場狹小,並失去了向國外先進經濟學習的機會;交通的落後,限製了地區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貿易的可能,使得區際之間的市場被阻斷,國內區域市場狹小;另一方麵,自然經濟占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隻是在少數的幾個行業進行,且行業之間相互獨立,沒有形成產業化,使得資本主義的規模一直很小,無法形成能與傳統經濟相競爭的優勢地位。由此可見,各種的封閉因素在製約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而言之,資本主義經濟在傳統經濟的土壤中生長出來,但終究沒能於其中發展起來,最終歸於寂滅。

參考文獻:

[1]於浩編.稀見明清經濟史料叢刊第2輯[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12

[2]張民服著.明清經濟史探研[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03

[3]黃啟臣文集.明清經濟及中外關係.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

[4]全漢著.明清經濟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作者簡介:

劉奉潔(1993—),女,漢族,四川綿陽人,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學、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