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認為理論不僅包括會計學中的各種理論觀點,還應該包括: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會計基本理論、會計理論的發展曆史。
2.1會計理論研究方法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就是從事會計理論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2.1.1 歸納法,是通過對大量事物或現象的觀察,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結論的研究方法。
2.1.2 演繹法,是從一些會計基本命題出發,推導出研究對象的邏輯性結論的研究方法。即從已有的科學結論、原理和定律出發,推知另一新事物的有關結論。
2.1.3 曆史法,是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在占有大量曆史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考察與研究會計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曆史發展進程,概括和總結出會計發展的規律性,並將其延伸到現時研究對象中的一種研究方法。
2.1.4 係統法,是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協同論、突變論、耗散結構論等係統科學研究方法的總稱。它是將研究對象置於係統之中,從係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係統與環境等角度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擇優化研究。
2.1.5 數學法,是指運用數學所提供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定量的分析、描述、推導和計算,以便從量的關係上認識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方法。
2.1.6 實證法,是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係來選擇會計概念、原則、準則和各種程序。
2.1.7 實驗法,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製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複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
2.1.8 比較法,是將某一會計理論問題的不同對象進行對比分析,鑒別共性和個性、優點的缺點,從而探索會計理論的共同規律或特殊性。
2.1.9 移植法,是引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來研究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
2.2會計基本理論
2.2.1會計定義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借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係統的反映和監督,借以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是一切商業、經濟活動的語言、準則和根基。它既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
2.2.2會計對象
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工作的客體。由於會計需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而會計並不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經濟活動,而隻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夠用貨幣表現的各項經濟活動,即凡是特定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也就是會計的對象。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會計的對象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會計的發展而變化。
參考文獻:
[1]吳水澎.中國會計理論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葛家澍.會計的基本概念[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
[3]許家林.會計理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