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犛牛、羊一樣,融入了藏民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久而久之,形成了西藏特有的“馬文化”。
西藏曾經流傳一個說法:“一匹馬、一杆槍、一把刀。”對於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來說,馬和犛牛、羊一樣,融入了藏民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久而久之,形成了西藏特有的“馬文化”。
西藏體育活動中的馬文化
在2013年的全運會上,西藏馬術隊的邊巴紮西等四名隊員勇奪馬術三項賽團體亞軍,創造了西藏馬術運動在全運會上的最好成績。相對於在西藏還略顯陌生的現代馬術運動,民間賽馬曆史在西藏則悠久得多。僅西藏江孜縣的賽馬活動,距今就已有500多年曆史。
西藏民俗文化研究學者旺堆在《青藏高原的馬文化》一文中說,藏曆火鼠年(公元1408年)江孜法王丹貢桑帕恢複因戰亂中斷的祭祀活動,增加了跑馬射箭等娛樂活動,逐漸形成了重大節日——江孜達馬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跑馬射箭活動像春風般傳到拉薩、羌塘、工布及其他藏區,並出現了“藏北賽馬會”、“當雄賽馬會”、“定日賽馬會”、“康定跑馬會”等一係列傳統的大型賽馬活動。
土登曾擔任第五屆西藏阿裏班公湖民俗文化旅遊節上日土縣農牧民賽馬表演隊的工作人員。他說,藏區的賽馬活動一般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習慣上認為誰家獲勝,就預示著這一年誰家會得到護法神的保佑,風調雨順,人畜安康。
這樣,家家戶戶都把參加賽馬看得很神聖,認為它能決定家族的命運。所以,賽馬前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全力以赴投入賽前準備工作,妻女們崇敬地向丈夫或兒子、兄弟敬酒,為騎手們加油助威。
藏傳佛教中的馬文化
由於馬在藏民族生活中的獨特地位,馬也在藏傳佛教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被認為是人與祖靈溝通的神物,馬甚至成為藏民族的圖騰崇拜之一。
在拉薩著名的色拉寺內,有一個護法神叫馬頭明王。相傳此神源自印度,係觀世音自性身,其貌為馬頭人身。因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信仰馬頭明王,信眾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七日會前往色拉寺朝拜馬頭明王的金剛橛,祈求帶來福運,因此“馬頭金剛”神殿的香火非常旺盛。
如果說馬頭明王更多地藏於寺廟深殿不容易見到,那麼遍插於西藏山頂、房頂、佛塔等地的五彩經幡,以及拋撒於山頂或風山口的方形小塊彩紙則是西藏地區的常見風景。這種小塊彩紙,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信物——“隆達”。“隆”意為“風”,“達”意為“馬”,即“風馬”,常見的形式是一種大小為4厘米左右的彩色小紙片,顏色有白、紅、黃、綠,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一匹馱著摩尼寶珠的駿馬,有日月星辰,四角印有龍、鳥、虎、獅四種動物,主要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每當重大節日,人們在高山上揮撒“風馬”,祈求神靈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