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曹家巷通過社會組織參與理順複雜利益關係、化解拆遷矛盾。
老磚瓦房、公用廚衛、沿街菜市、垃圾遍地……在成都市一環路上的曹家巷,1.4萬餘人、65幢危舊房、7個旱廁共同組成了市中心的棚戶區。雖然地理上屬於中心城區,但這裏卻是一幅破落景象。
近十年來住在棚戶區的居民一直希望改造搬遷,雖然地處黃金地段,但是開發商來了一撥又一撥,摸底調查後一算賬都走了。因為這裏人口密度大、房屋產權複雜、涉及單位眾多、補償訴求多元。
2012年成都啟動“北改”工程,將位於城北金牛區的曹家巷納入統一改造。這片十年拆不動的棚戶區通過探索“自主改造”新模式,廣泛吸納民意、通過基層民主選舉產生“自改委”、全程參與監督,化解征收拆遷中的“硬”矛盾和“銳”矛盾。
有關基層幹部及專家認為,“自主改造”模式本質上就是激發基層自治活力和智慧,通過社會組織參與理順複雜利益關係、化解當前社會矛盾。
“自主改造”破冰十年拆不動的棚戶區
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一個大膽的探索:讓老百姓參與到改造工作中。金牛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廖安春說,“改不改群眾說了算”,實行拆遷安置協議簽約達到100%,政府啟動拆遷工作,才正式投入資金;如果達不到100%簽約的要求,那麼等條件成熟再改造。
2012年3月,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指導下,曹家巷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自主決定片區改造。據自改委主任何希模介紹,自改委的成員都是在曹家巷生活了幾十年,大家知根知底。他們首先經過報名、群眾推選,然後由社區工作人員逐一入戶,每戶劃勾勾,從2885家住戶中選出65名樓棟代表。然後,社區又開“壩壩會”、群眾代表會,無記名投票產生了這13人。後來將整合片區內8名住戶及時補充進來,共計21名。
從組成架構分析,自改委既有棚戶區住戶代表,又有整合片區住戶代表;既有市人大代表,又有普通群眾;既有黨員同誌,又有非黨員群眾;既有權屬單位懂行的原管理幹部、業務骨幹,又有普通職工。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黃進說:“群眾直選出來的自改委代表著全體住戶的切身利益。”
此外,自改委還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備案,並成立自改委黨支部,建立明確的例會製度和協作工作機製,以及自改委自身運作和規範管理的章程,具有“純公益、全參與、多角色”等特點。主要工作是定期聽取政府平台公司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進展,表達群眾意願,在入戶宣傳摸底、住戶甄別公示、改造過程民主監督等多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全程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及搬遷方案製定及優化。
2012年12月18日,4000多居民參加的曹家巷一、二街坊危舊房棚戶區自主改造附條件協議搬遷動員大會成功舉行,十年來拆不動的曹家巷總算進入拆遷改造的實質性階段。
政府主導避免“一放就亂”
曹家巷實行居民“自主改造”,基層的活力激發出來了,但是會不會亂?成都北鑫建設公司有關負責人楊柏告訴記者,群眾自主改造,並不意味政府完全回避,實際上改造過程貫穿“群眾主體”與“政府主導”兩條線。
據介紹,政府主導從大原則上講是“怎麼改政府說了算”,征收政策、安置方案、城市規劃、項目規劃、土地整合、開發建設等由政府部門主導,與居民直接對口接洽的單位是區建委下屬全資的北鑫公司。具體而言,“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