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臉上麻子成就了百年字號(1 / 1)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深諳品牌經營之道的王麻子剪刀創始人根本不會想到,300年之後,曾經占據市場半壁江山的“王麻子”,竟然被洶湧澎湃的市場競爭浪潮吞沒了!

清朝初期的順治年間,北京城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多了一個經營火鐮、剪刀、菜刀、煙袋、火紙和針線等日用品的地攤。沒有人知道地攤主人的名字,隻知道這位小夥子來自山西,臉上長滿麻子。可能是由於這位小夥子性格比較隨和,因此顧客及同行都叫他“王麻子”。“王麻子”頭腦靈活,能說會道,小生意越做越火,後來幹脆租了一家店鋪,取名“刀順號”。

當初,“刀順號”並不製作剪刀,全靠從民間剪刀作坊進貨。為保證質量,王麻子親自下去選貨,按照“三看、兩試”的程序對貨物進行嚴格篩選。三看是: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兩試是:試剪刃、試手感。凡經不起“三看、兩試”的一律不收。隻有質量上乘的剪刀才能擺到“刀順號”的櫃台上,因此這個雜貨鋪的剪刀以質量可靠而遠近聞名。不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客商,都願意來“刀順號”購買剪刀。時間一長,人們忘了“刀順號”這個最初的名稱,都稱貨鋪為“王麻子刀剪鋪”。

也許王麻子當初並沒想到,自己臉上的幾顆麻子,竟然成了延續三百多年的老店招牌。

王麻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接辦雜貨鋪,後傳至孫輩。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雜貨鋪摘掉“刀順號”,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並且重新規劃了經營範圍,改以經營剪刀為主。此時的王麻子剪刀鋪雖然店鋪後還帶家眷,但是前櫃已雇有夥計、學徒四五個人。

也許是繼承了王麻子善於經營的遺傳因素,在那個時代,王麻子的後代已經預感到“品牌效應”的優勢,因此在所銷售的剪刀上都鐫刻上“王麻子”三個字作為標誌。

為了擴大宣傳,增加銷量,王麻子剪刀鋪不僅在門市上售貨,還派“銷售人員”走街串巷、赴廟會、下農村。同時,王麻子剪刀鋪賣出的剪刀都裝在一個印有“王麻子”字樣的紙袋裏,上邊清清楚楚寫道:“如在一年之內,發生剪刀锛刃、卷刃等質量問題,包換包退。”這個店鋪許下的並不是空頭支票,即使有超過一年損壞而要求退換的也照樣辦理。

在這種“以誠經商,以質取勝”的經營方式下,三代王麻子剪刀鋪門庭若市,顧客如流,日漸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