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談何易
聊齋
作者:雲溪子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常被一些讀書人掛在牆上做座右銘。有人以“淡泊名利”自戒自律,有人以“淡泊名利”自詡。在此,淡者,冷淡、不熱心之謂也;泊者,恬靜之謂也。在吾看來,淡泊名利,將名利看得輕,低標準是不追名逐利,高標準則應不為名利所動。觀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看形形色色的芸芸眾生,其實,無論高標準還是低標準,真正淡泊名利談何容易!
利益是驅動人行為、思想的原動力,任何群體、個體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可以從利益,特別是物質、經濟利益上找到根本原因。當然,淡泊名利的“利”,是指個人的利益。一個人的生活,需要各種條件,獲得、創造這些條件,就表現為對利益的追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的一生是在不斷追求利益中度過的。吾將個人利益分為分內的正當利益和分外的不正當利益。分內的正當利益是“淡泊”得了的麼?該得的工資被拖欠,房屋被拆得不到合理補償,責任田被無理征用……怎麼淡泊?該漲的獎金不給漲,該提的職務就是不提,這些也是很難咽下氣而超然、淡泊的。
至於分外的不正當利益,本來不是淡泊的問題,而是根本連想也不該想。但是,對一些人而言,連這也淡泊不了,而是逐之不擇手段。已是局長、總經理了,薪金不低,灰色收入不少,卻還是要成百萬、上千萬地“撈”。有人甚至已身居部長、董事長之類的高位,錦衣玉食,一呼百應,啥也不缺,可還是要去上億地貪。這是為何?真金白銀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如今,有了錢什麼不能辦?可以做太空遊客上天,可以養三“妻”四“妾”,可以子孫享不盡榮華富貴……而這神通廣大的真金白銀,嘩嘩地從麵前流過,唾手可得,意誌薄弱者怎麼忍得住呢!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之難以淡泊,可見一斑了。
“名”就更難淡泊了。這裏的名,主要指名聲、名譽。在吾看來,名是人最重要的精神利益之一,也為生存所必需。沽名釣譽之徒,自然是熱心追名、而非淡泊名者。此外之人,淡泊“名”就不難嗎?非也!名,不僅涉及對人之賢愚、美醜、是非、功過的評判、臧否,甚至關係到對一個人之人格的認定、褒貶。一個人,希望社會、他人對自己有一個公平的評價,完全合情合理。常言道:任勞易而任怨難。可見名之難淡。一些人追求建功立業,“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何過之有?關雲長可以不在意“上馬金、下馬銀”、赤兔馬、公侯印,可放不下“忠義”之名。文天祥頭可斷、血可流,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在“史無前例”時期,很多幹部槍林彈雨、血雨腥風都過來了,但卻沒能忍受了莫須有的罪名對他們人格的損傷。更有些讀書人,把名與節相連稱為“名節”,將名節看得比什麼都重。
故在吾看來,名利是很難淡泊的。大談淡泊名利者,大體有幾種情況。明誌:以淡泊名利自勉,超凡脫俗,心中有更高、更遠的追求。自詡:淡泊名利是一種高雅的品格,掛在嘴上、貼在牆上,顯得自己不俗,至於品行如何,那就另當別論了。自慰:曾在名利場上角逐,盡管煞費苦心、不遺餘力,然名場失意,利場受挫,眼看名利紛紛落入他人之手,無奈隻好在一旁酸溜溜地自慰:“淡泊名利”吧。做招牌:煞有介事,信誓旦旦,喊得比誰都響,唱得比啥都好聽,其實自己心裏最在意名利。封他人之口:自己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暗竊他人之名,明奪他人之利,卻想封住受害者之口:君可要淡泊名利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