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背景
在中國經濟持續20年的高速增長中,中國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整體上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為主導的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在當前及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在進入這個層次之後,中國經濟發展的製約條件將會發生變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工成本的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大大降低,而技術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正因如此,“十一五”規劃中,強調自主創新的方針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國務院於2006年2月9日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綱要》確定,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雖然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應提高到1.5%以上,但從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2367億元,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我國自主創新戰略任重道遠。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的選題是符合我國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的。
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市場競爭激烈,技術創新加快,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活動。我國目前企業競爭力不強,無不與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薄弱密切相關。隻有重視研發活動,關注研發費用投入的績效,並恰當地選擇績效評價方法,才能更好地評價研發活動的效果,正確地引導企業的研發活動。由於企業研發活動固有的特點,人們難以準確地評價研發活動的效率,但我們不能因此就相信研發費用投入是一種有效的投入,一定都能帶來產出效益。如此,研發活動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浪費人力和財力的活動。因而,企業如何有效地對研發費用進行績效評價,從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政府部門如何製定研發投入政策,從而增強研發活動對經濟的貢獻,長期以來一直是企業界、理論界及政府部門關注的問題。
二、選題原因
隨著企業在研究與開發上的支出越來越大,這也引起了企業界和學者們對此項費用所產生效果的普遍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們研究成果層出不窮。David Aboody和 Baruch Lev(2001)發表的《美國化工產業生產力研發報告》一文中揭示,研發費用與未來收益之間具有相關性。而 Orace Johnson(1976)《R&;D支出的等量收益》一文中揭示,研發費用與期後銷售、收益和行業銷售份額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我國2001版會計準則沒有強製披露此項費用,由於數據難以取得,我國會計理論界采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此問題非常罕見。即使有一些實證研究,也是由於沒有取得數據而采用了間接證明的方法,如薛雲奎、王誌台(2001)。所幸的是,我國2006年版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期末必須披露研發費用,並且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一批公司在海外上市,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自覺與國際接軌,披露此項費用,使得從事此項研究的時機漸趨成熟。
研發活動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源泉,對於增強企業競爭力,使企業持續快速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高新技術企業對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企業對研發費用績效評價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從國內企業實施研發費用績效評價的情況來看,由於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等問題,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基本上還未涉及研發費用績效評價這方麵的工作。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企業已成為研發活動的投資主體,從而使研發活動的意義更為重大。那麼,現實中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投入的現狀如何?研發費用信息披露的質量如何?績效如何?是否存在當年投入數年後產出有效的滯後期問題?如果存在,普遍來看又是幾年?這些都是本文迫切希望了解的問題。通過恰當而科學的對研發費用進行績效評價,可以總結其效益及經驗教訓,為今後的研發投資政策和管理提供參考,並使企業認識到研發活動創造的價值所在,從而進一步增強企業加大研發費用投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