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家宇:陪盲童尋找光明(1 / 1)

寧家宇:陪盲童尋找光明

開篇

作者:劉洪超

2015年1月28日下午,9歲的盲童陳樂(化名)靜靜地站在沈陽市盲校教學樓一樓的走廊裏,忽然遠處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他笑了笑:“寧老師好!”“樂樂好!”寧家宇回答道。

陳樂拉著寧家宇走進教室,認真地坐了下來。而就在一年前,因車禍而造成眼睛失明的他曾經一度沉默寡言,抗拒交流。現如今,每周三他都會主動迎接寧家宇並打招呼,陳樂說自己老遠就能分辨出寧老師的腳步聲。

寧老師是遼寧廣播電視台交通廣播的一名主持人。1983年出生的他在一次偶然機會,作為文化誌願者參加了遼寧省圖書館組織的“對麵朗讀”活動,他來到沈陽市盲校,為盲童們提供誌願文化服務。沒想到自從這次活動後,他就與孩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六年的時間裏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每周三總能在盲校裏看到他的身影。

“看不到世界”讓視障的孩子們有著超乎常人的戒備心和自尊心,稍不留心就會刺痛或傷害他們,因而他在活動中會格外小心和謹慎。為了讓孩子們能更願意主動與陌生人交流,主動地去了解外麵的世界,他不停地調整與孩子們的相處方式,在受排斥後,也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在課堂,寧家宇與孩子們的交流不僅限於讀書講故事:“我們的課堂八二開,八成時間我在講,內容以曆史故事和時事為主,兩成時間則讓孩子們自由表達。”寧家宇和孩子們非常喜歡討論有趣的事情,在談到男籃聯賽遼寧隊和廣東隊一場比賽的輸贏時,他和孩子們互相打賭,結果他輸了;一次課堂上,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寧家宇做了100個俯臥撐。剛接觸盲童的時候,陳樂是最排斥他的孩子,但一年以後,陳樂不僅每周三等他,而且每次都坐在離他最近的位置聽他講故事。讓盲童們從最初的冷漠生疏,到後來的喜愛依戀,是他火熱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敲開了一扇扇緊閉的心門。盲童劉倩怡告訴記者:“寧家宇哥哥為我們帶來的知識和文化就像是黑暗世界中的一縷光芒,引導著我們以豁達樂觀的態度走入社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麵對生活。”

與孩子們漸漸熟悉後,他們常常十分信任地向寧家宇訴說最真實的想法。關於社會給予他們的奉獻關愛,盲童劉誌說:“我們最反感那種節假日才來的送禮物和握手合影的活動”。“目前社會上很多團體組織都會參與到對殘障兒童的幫助中,大部分隻是慰問、捐款、捐物。即使有誌願服務,也是一些類似於文藝演出的短期活動,但很少有長期、固定的個人參與到與孩子們的交流中。”寧家宇說,“很多大學生誌願者也都堅持下來,跟我有點區別的是他們一屆又一屆地接力,孩子們也很歡迎。”

“太少的視障孩子能夠成為楊光(電視節目《星光大道》歌手),成為安德烈·波切利(意大利盲人音樂家),太少太少。他們參加各種特長班,但最後還是要學習推拿。我希望每個視障孩子都成為有權利意識,自尊自愛,心理健康,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孩子們今後大多隻能學習中醫推拿,但就算隻能學推拿,我也要讓他們做有文化的推拿者。”談到孩子們的未來,寧家宇若有所思。

“不管工作有多累,生活中有多少煩惱,每當看見孩子們激動的笑容和感動的淚水,都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是超值的回報,自己其實是在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寧家宇說。

除了常年參與盲校的朗讀活動,寧家宇還積極參加遼寧省圖書館組織的其他傳播文明、推廣閱讀的大型活動,他利用自己的專業才能,擔任活動的主持人或承擔講解的任務。在“圖書館宣傳周活動”、“遼寧省圖書館讀書節”、“書香遼寧·閱讀引領未來——圖書館嘉年華”等閱讀推廣活動中,都能看見寧家宇的身影。

寧家宇這種無私奉獻、堅持不輟的誌願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當記者問他為何能幾年如一日地堅持這種傳播文化的誌願服務,寧家宇說:“人需要快樂,快樂的來源多種多樣,但奉獻的快樂卻是其他快樂不能比擬的。誌願服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選擇做誌願者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在奉獻的同時,我也收獲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