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製造”是我國機床行業發展方向
業務外包又稱“虛擬製造”,是製造企業把業務鏈的中間製造環節部分或全部進行弱化,實行委托協作加工,而對業務鏈上遊的產品開發設計,下遊的市場營銷(包括售後服務)等環節進行強化的一種製造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在企業組織形式上表現為中間小(精),兩頭大(強)的“啞鈴型”結構。“虛擬製造”是對“大而全、小而全”企業模式的批判,代表了業界追求企業組織扁平化、輕薄化、強性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潮流,它的逐步盛行是社會專業化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虛擬製造”對我國機床行業發展模式的影響表現在兩大方麵。
1.宏觀層麵上
(1)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盤活現有企業的存量資產,使其有效地發揮資本功能,避免重複建設。
(2)有利於打破部門封閉和條塊分割,真正實現核心企業(在行業內有顯著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張,帶動相關產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對那些核心企業(主機廠)來說,通過“虛擬製造”,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廠家,把它們扶持、培植為自己的配套群。對各專業小廠來說,抓住核心企業業務外包的有利時機,擠進配套群與主機廠形成戰略聯盟,實現“雙贏”。
(3)有利於發揮我國機床工具產業的群集效應。機床工具產業有很顯著的區域特性,歐美和日本是這樣,我國也不例外,如在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和雲南,東北地區的沈陽,華東地區的上海,華北地區的北京,西北地區的陝西等,都是我國機床工具產業的主要群集地。產業群集效應的充分發揮,優勢企業要有敢當行業“旗艦”的勇氣和魅力,以“大製造”的概念,整合區域製造資源,營造產業生態係統;一般的小企業要甘當“配角”,善於發揮其成本、機製、響應速度等優勢,不為名所累,不為名所爭,捷足先登,在全球或區域機床工具產業鏈中占據與自己核心競爭力相匹配的產業環節,這樣企業才能做好做精,做強做大,行業自身才能步入良性循環發展。
2.微觀層麵上
(1)精簡機構,減少冗員,降低人工成本和運營成本。
(2)減少固定資產和原材料投入,降低投資風險(實際上是轉嫁風險、分散風險),提高資金周轉率及投資回報率。部分或全部加工業務實行外包後,核心企業用於生產設備、廠房等方麵的固定資產投入可以削減甚至不用再投入,避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粗放式經營。同時,原材料采購、物流管理可以由承包商負責,使前期資金投入減到最小。企業也不必擔心銷售淡季工廠內人手及設備冗餘,生產能力空放,銷售旺季時人員設備又嫌不足,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
(3)集中資源,促進研發和銷售或進行企業購並,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由於人力、財力方麵的節省,企業可集中資源搞好科研開發及銷售這兩個重要環節。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購並別的企業獲取某項新技術,或取得某項新的競爭優勢。
敏捷製造
(Agile Manufacturing)
敏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這一概念是1991年美國國防部為解決國防製造能力問題,而委托美國裏海大學亞柯卡研究所,擬定一個同時體現工業界和國防部共同利益的中長期製造技術規劃框架,提出了“21世紀製造企業戰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敏捷製造具有如下特征:
(1)敏捷製造是信息時代最有競爭力的生產模式;(2)敏捷製造具有靈活的動態組織機構;(3)敏捷製造采用了先進製造技術;(4)敏捷製造必須建立開放的基礎結構;(5)敏捷製造既適合軍品生產,也適合民品生產。
敏捷製造理論是吸收了多種管理思想和製造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套適應多變的企業環境的製造理論,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適應變化的市場和取得競爭優勢,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自身的有限資源,而必須以一定的機製合理利用其他企業的資源和技術,以適當方式組合產品開發、生產製造和市場銷售等要素,實現資源動態優化配置,共同獲利。敏捷製造主要強調企業的可重組性、可重用性和範圍可變性,使製造係統能快速的、以合理的成本和方式來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
一、敏捷製造的基礎結構
1.信息基礎結構。指為敏捷製造服務的信息技術、全球或國家信息基礎結構、企業信息基礎結構,以及相關的信息服務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