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致謝(1 / 1)

先後參與調研、整理工作的研究生有:馬豐、馬小紅、王濤、王曉紅、葉宇、劉蓉、劉鵬、劉國慶、孫剛、孫誌岩、朱傳寶、李茂江、楊玉鳳、沈明梅、陳嘉開、鄭大慶、羅力挺、趙偉、趙燕、祝欣、徐誌強、殷國新、彭璀、崔新生、程錫禮、雷偉、禤毅良、魏紅梅。特在此表示感謝!

值本書出版之際,還要特別感謝支持了本書出版的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藍海林教授、係統工程專家楊建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振剛教授;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年強教授、校長張湘偉教授、黨委副書記劉大允,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張東生、院長張光宇教授等。

部分未注明的參考文獻或數據是通過下列網站查詢而來的,特在此深表感謝:

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雜說四》裏慨歎人才被埋沒,借喻伯樂識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似乎韓愈所說千裏馬自然生成,隻需伯樂去挑選。殊不知當前的人才更多地需要加以培育,需要通過一定的正規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伯樂識馬而不育馬,還不如孟母三遷教子,培育出大儒孟軻。

胡錦濤同誌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在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人才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麵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機製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才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要進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係,完善繼續教育和培養製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製。”特別他要求“要注重從青少年入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積極改革教育體製和改進教學方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鼓勵青少年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這些經邦緯國之言揭示了振興中華、培育人才的錦囊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