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融政策對我國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有效性分析
財政金融
作者:袁立蓉
摘要:在世界經濟發展體製成功轉向區域化、全球化發展之後,世界範圍內的企業麵臨著來自國內與國外雙方麵的挑戰,同時也受到全球化經濟市場競爭的巨大威脅。特別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發展潛力已經剩餘不足,全國各個生產行業內經營狀況日益頹靡。我國企業發展重心轉移受到來自政府與社會的關注,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企業要在生產呈現富餘飽和狀態的逆境中立足並崛起,除了具備強勁發展經營規劃實力之外,相關的金融政策對於企業在自主創新發展實踐過程中影響力重大。文章根據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金融特征,對比國內外金融政策對企業自主發展影響作用,強調金融政策對企業創新積極性的促進,最後針對我國企業以及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從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等多個經濟活躍角度提出有利於金融係統規範和企業技術創新等指導性建議供給相關參考。
關鍵詞:金融政策 自主創新 市場競爭 企業發展 經濟全球化
一、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與金融政策
企業自主創新發展主要在於生產技術的創新,在當前不斷更新的經濟形勢下生產技術的競爭依然占據主要的經濟市場競爭焦點。全球化帶來了新的經濟生產模式,同時也給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經濟帶來了關聯性的金融危機衝撞。隨著全球市場的經濟泡沫毀滅,金融市場貿易遭到國際性的打擊,全球經濟活動活躍度降低,經濟生產總量損失巨大,一場世紀性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範圍內的企業紛紛轉移生產模式,聚焦新能源開發與新技術創新。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能夠帶動相關行業一係列的產業構造優化,製造新的經濟行業與職業崗位,從而開發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新技術的開發不隻是企業自身轉型發展的關鍵步驟,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另一個起點。我國企業經過世界性金融風暴的洗禮,其特殊的市場經濟環境讓企業能夠以較快速度恢複發展,但實際上我國無論是實業基礎還是自主創新能力與其他相對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巨大進步空間。企業的自主創新之路是重置生產資源的一係列過程,將產品開發從概念設計落實到生產實踐,再進一步推廣到社會市場中,市場經濟下的產品具有更新速度快,產品特征鮮明以及麵眾範圍廣等特征。企業自主創新開發困難等級上升,企業不得已承擔來自成本資金,市場銷售以及技術支持等多方麵的開發風險,讓金融政策對於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與扶持的必要作用更加明顯。
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創新活動離不開政府的金融指導與政策扶持行為的參與,政府針對企業采取的政策傾斜,發展引導以及生產資源協調等手段為我國企業開發生產新技術,生產新產品,滿足市場新需求等經濟行為奠定了優質外部條件,讓企業更好地發揮內部創新潛力。我國企業在自主開發創新的起步階段首先需要針對市場不同需求進行產品開發規劃行為,企業經營者缺乏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讓企業麵臨巨大的資金開發生產風險,大多使得投資與技術開發活動陷入沼澤困境。企業原始發展資本不足導致業技術自主創新行為停滯,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具有促進與協調作用的角色,應當從金融稅收以及發展政策上采取有效性手段,讓相關企業緩解來自技術開發資金成本上的壓力,擴大技術性企業的技術開發空間,讓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為保持持續性。
二、國內外不同金融政策對於企業自主創新行為的影響
(一)西方國家金融政策對於企業生產創新與開發有效性
一個國家經濟創新水準與創新成就不能缺少必要的創新資本參與。歐洲國家早於我國開始生產技術創新行為,其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大幅度領先於我國。同屬於亞洲國家的日本、新加坡等雖然缺乏大量的生產發展經驗積累,但是由於在創新資本的積極參與下,其生產企業技術性發展程度已經能夠與發達國家相媲美。創新資本的投入除了實際發展資金的投入,還存在其他發展因素的影響。企業除了獲取大量的創新資本,還需要來自政府的科技發展戰略支持與向導。一般包括金融政策的指導,主要受到貨幣政策、銀行利率調控以及國際彙率轉換等方麵的影響。國家對技術型企業的發展支持,一般通過降低企業發展貸款利息利率,貸款利息補貼以及降低企業發展貸款門檻等路徑實現。西方國家政府針對企業自主創新發展采取的金融政策有效性十分明顯。例如,美國政府對於起步階段的技術型企業專門發布政策性資金投融補償,讓國內銀行降低針對技術型企業的貸款門檻,從而緩解企業自主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壓力與風險;日本針對技術創新型企業專門出台了由政府買單的企業信用擔保係統,讓政務為技術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風險負責,這種來自政府的支持行為大大鼓勵了技術人才投向生產創新活動;另外,歐洲國家采取的低貸款利率、低貸款門檻等方式都為該國國內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活動開辟了得天獨厚的經濟、社會環境。事實證明,西方國家的鼓勵性金融政策對於其國內企業的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性4F5C用,讓蘋果、三星、索尼等具有自己獨立產品技術、品牌定位明確的新一代電子行業在世界經濟大流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