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現場銷售情景範例(2)(1 / 3)

當導購員對"老太太"進行導購時,緊緊抓住老人都希望"長壽"這一老年人最脆弱的心理短板。"這人一舒服,就能多活十幾年",一句大白話拉動老人最敏感的神經。最讓人佩服的是:這位導購員在進行說服時,整個推論一氣嗬成,沒有一絲雜糅的痕跡。如果沒有長期的生活閱曆和語言組織的能力,很短的時間內作出這樣言簡意賅的推論是不現實的。

按說,這種說辭對顧客的說服已經很到位了,但是,這位導購員並沒有停留在這個高度上,請看下麵這句話:"您兒子還真孝順,他買磚還把您帶上一塊來,不就想讓您老人家拿主意,買您老人家看著舒服的東西。"言外之意很明顯--如果您兒子不按照您的意思做決定,那就是不孝。但是,這麼具有殺傷力的語言,這位導購員卻用這麼委婉的、不露痕跡的語句表述出來,讓人拍案叫絕。最主要的是,這句話把老太太拉到同一個戰壕裏,和這位聰明的導購員站在了一塊。

再看這位導購員對購買決策者--中年人導購的說辭。這位導購員進行了三個層麵的顧客說服:

其一,"老人心裏舒服,全家人都舒服",作為一個家庭的支柱,顧家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對"家"的一種最基本的追求,也是一個人追求事業的前提。

其二,"老人舒服就會少生病,老人少生病,做兒女的就少擔心"。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老人生病就要花錢,做兒女的還要擔心,不能集中精力做我們自己的事情。原因就是老人不舒服,老人不舒服的原因就是沒買"老人想要的產品"。雖然這樣的推理以偏概全,但是,我們要知道,顧客在購買時理性總是有限的。導購員如果巧妙地利用這種有限理性,將對促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老人要是不在了,這還不都是咱自己的"。這句話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說的,目的是把這件事情看遠了。陶瓷牆地磚產品本來就是耐用品,所以應該往遠處看。雖然要求購買的是老太太,但是最終使用的是顧客,而且,顧客也希望買這款磚,那為什麼不買呢?但唯一一點要注意的是:進行這樣的說辭沒有確定的把握還是要少用。"老人要是不在了"畢竟是不太吉利的話,如果不能把握好說話的氣氛以及語言神態的配合,還是少用為妙,但如果您能夠做得像這位導購員這樣有親和力那就另當別論。

這個案例中成交的過程也處理得非常巧妙:直接拿出來一張合同填寫就可以了。我們想,如果在這時候不要求成交還能做什麼呢?畢竟,成交是整個購買過程最緊張的環節,有一些導購員,因為緊張,要麼不能把握好成交的時機,該要求成交的時候不去要求,要麼不該要求成交的時候急於成交,結果錯失良機。

這位導購員成交是如此的順理成章,如果你是這位顧客,你會怎樣呢?

再看下麵的例子:

李小強在王老板的皮鞋店裏任大堂經理。王老板要清理庫存,皮鞋大甩賣。應該說,這是李小強"立功受獎"的絕好機會。於是,黃紙綠字的海報就立在了店門口兩旁,非常引人注目。

李小強見一撥小青年看完海報步入店裏,就趕緊說:"本店品牌皮鞋出血大甩賣,原價2l6元,現降為98元,物美價廉。"未曾想,其中一青年卻說:"降價沒好貨!再說了,你去問問所有的老板們,有哪一個敢說他出血大甩賣?騙人也不動動腦子。

誰不知道這一品牌的鞋是78元一雙,還降價呢!"小青年一席話,把李小強戧得隻有大喘氣的份兒,沒有還嘴反駁的理由。因為這個品牌的鞋是他親自和老板一塊兒去進的,就是78元一雙,現在降價98元一雙豈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難道說,這是顧客的不對嗎?任何人站在任何角度都不會說顧客的不對,而是作為銷售員的李小強說話有問題。"

假如李小強懂得"不同人群,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銷售語言,自然會對那一撥進店的年輕人說:本品牌是大家熟知的著名品牌,本店因為流動資金少,業務量大,所以讓利銷售,朋友們不妨看看?而後再加上,"讓利銷售"是因為流動資金緊張,業務量大而非純粹的賣不了降價處理。試想,那"挑刺反駁"的年輕人還有話說嗎?退一步說,即便是小青年還有話要講,也不會因被激起的不滿而非說不可了。

再如,一位農村老大娘去百貨大樓買布料,女導購員迎上前去熱情地打招呼:"大娘,買布呀?您看這布多結實,顏色還好。"誰知那位老大娘聽了不冷不熱地說:"要這麼結實的布有啥用,穿不壞就該進火葬場了。"通過女導購員與老大娘一問一答的簡單對話,不難看出兩個問題:

一是女導購員急於推銷。可急於推銷就能推銷成功嗎?不想辦法是難實現推銷目的的。而想辦法說服了顧客,能使之產生購買欲望和行動的推銷才叫真正的銷售。二是老大娘表現了極度的悲觀情緒。麵對這兩個問題,導購員很難接過老大娘的話茬,一般情況下,導購員隻有翻兩下驚異和不滿意的眼皮不說話,買方與賣方在尷尬中"默默無語"了事。可對有營銷素質的導購員來講,再難接的話茬也能接下去,將尷尬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