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說話動聽
掌握詞語的語音要素
我們知道,語言有三大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彙。其中最基礎的要素就是語音。
(1)語音基本要素
①發音。人類的發音器包括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和鼻腔三個部分。其中,除了聲帶外,其他所有的發音器官都是"兼職"。氣息是聲音的動力來源,充足、穩定的氣息是發音的基礎。有的人講話或唱歌聲音洪亮、持久、有力,人們讚歎說,他(她)"中氣"很足;相反,有的人說話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氣無力,上氣不接下氣,像蚊子嗡嗡叫一樣,使人難以聽清,這種人則"中氣"不足。其間除了身體素質的區別外,還有一個氣息調節技巧問題,即呼吸和講話的配合、協調是否恰當的問題。
②語氣。語氣是體現說話者立場、態度、個性、情感、心境等起伏變化的語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詞句篇章、語音形式的統一體。
語氣包含五個涵義:一是"式",指語法形式,二是"調",指語音的聲調,三是"理",指邏輯的推理,四是"采",指修辭的文采,五是"色",指發聲的氣色,由這五個方麵綜合成一個"情"字。要恰到好處地表達感情必須要在這五個方麵下工夫。
語氣的關鍵因素是感情色彩和語調。
語氣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現在聲音氣息的變化上。一般說,表達"愛"氣徐聲柔,表達"恨"氣足生硬,表達"急"氣短聲促,表達"喜"氣滿聲高,表達"怒"氣粗聲重,表達"悲"氣沉聲緩,表達q瞑"氣提聲滯,表"疑"氣細聲黏。
語調的基本類型一般分四類:平直調,上揚,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語調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平直調:多用於陳述、說明的語句。
表述莊重、嚴肅、回憶、思索的情形,表現平靜、閑適、忍耐、猶豫等感情或心理。下降調:多用於感歎。有些陳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願、感歎等方麵內容,表現堅決、自信、肯定、誇獎、悲痛、沉重等。
上揚調:多用於疑問句、反問句,或某些感歎句、陳述句。適用於提問、稱呼、鼓動、號召、訓令等場合,表達激昂、亢奮、驚異、憤怒等情緒。
曲折調:多用於語意雙關、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驚奇、有意誇張等地方,表示驚訝、懷疑、嘲諷、輕蔑等情緒。在實際應用中這四個語調不是孤立的,語調變化不以句子為單位體現,而表現在語流中的千差萬別的變化。
③語速。既說話的速度。指說話中音節的發音時間長短,或者說單位時間裏吐字的數量。大體分J陝速、中速、慢速三種情形。
④節奏。是一種有秩序的、有規律的、協調的變化進程。包括結構的疏與密,內容的詳與略,情節的起與伏,情感的激與緩,聲調的抑與揚,態勢的動與靜,速度的快與慢,語流的行與止,過程的長與短等等。
總的來說,說話是否動聽,是由語調決定的。語調是發音、語氣、速度、節奏的和諧統一,它好比樂曲的旋律一樣,體現出語言的完美性。
據說意大利一著名演員在台上用悲切的語調"朗誦"阿拉伯數字,台下聽眾居然會潸然淚下。聽眾在欣賞時受感染的乃是聲音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多彩。
(2)口語表達特點
語言環境可以使口頭語大量簡略,每個句子不必非主謂齊全不可。
口語若加長了定語等修飾語,反而容易造成聽覺上的困難,也不便於語義表達。其特點有:
同步性:即外部語言表達與內部語言思維是同步進行的,口語隻是將思維外化了。
簡散性:即常使用的是一些短句、散句,有時可使用體態語都能表達,它的結構是鬆散的。
暫留性:我們講話是通過聲波傳播的,而聲波瞬間即逝,有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測試:我們聽話的過程中能夠精確留在記憶中的大概不超過7-8秒鍾。既然是短暫的,怎麼去評價一個人的口才呢?主要是從整體上把握,從語流上把握。語速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想好了再說,啟示之二,是說話速度不可太快。一般的發言200字/每分鍾,最快不能超過280字/分鍾。每次發言(對話、討論會)最好不超過2分10秒,否則,被吸收的信息大大減少。
臨場性:時空是特定的,說話必須符合時間和空間並受其製約,。比如,老師今天來講課,不是來演講的,也不是來講故事的,要受到這時空的約束;表達的對象是特定的,聽眾是特定的;現場的氛圍是特定的。
臨場性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由於是特定的,說出去的話符合特定的環境和受話對象,因人因時而異;第二,說話要受現場氛圍的影響,要考慮"現場反映",要適時調整語言,這要求提高說話者自身的素質。
綜合性:即對各種語音要綜合考慮,如果語調沒有變化,語言是枯燥的,如果沒有加一點體態語,語言是不生動的,係統的綜合要求在說話時要調動與說話相關的各部門的積極性來完成說話內容,且各部門、各係統要有整體感、協調感。
口語表達有一個過程,就是從生活到思維,再由思維外化成口語,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所說的話,包含了這個人的生活體驗、文化素質、道德水準,聽其言可了解這個人。同樣的稿件各人說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就是因為各人的生活閱曆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調動知識素養、要調動能力素養,要調動生活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