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好招聘關,杜絕人才客棧
許多公司都有一種相似的感觸:好不容易招聘到一個“人才”,可工作沒多久就開始相互抱怨;要麼是公司幾個月後發現招聘到的“人才”是一個水貨,整天像個花瓶一樣擺在那裏,隻會拿工資,什麼“彩”也出不來;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等公司發覺後,對方已過了試用期,最後公司不得不忍痛賠錢,請對方走人;要麼“人才”經招聘者天花亂墜的吹噓,加入公司後,慢慢才發現公司弊端百出,固定工資、缺乏獎勵、政治氛圍濃厚……這就好比一對不配套的戀人在互不知情,隻憑感覺而走入結婚的禮堂,婚後才發現彼此諸多不是,最後分道揚鑣。很多公司在反反複複中禁不住哀歎:招聘到一個合適的人才真難!
山東有一家房地產公司,老板原本是政府官員,籌了筆錢下海經商。事業剛處於起步階段,急需人才,於是老板便從西安某名校招了四個管理學畢業的本科生。一下來了這麼多“人才”,這讓老板雄心倍增,給每個人配台高檔電腦,讓他們擔任各部門的經理。接著又去注冊一家企業策劃公司,並且辦理一本管理類雜誌,想充分利用這些“人才”。平台是搭好了,但幾個月過去了,這些人什麼事都做不出來,局麵一點都打不開。有一天老板偷偷跑到他們辦公室一看,發現他們在聯網打遊戲,原來他們把公司當作了樂園,而從來不思考怎麼去幫公司發展。結果不到半年時間,老板不得不搖著頭逐個把他們裁掉。
留住人才的前提就是招聘到合適的員工。而這“合適”便是員工能勝任這一份工作,而且也樂意接收這份工作,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對方不勝任工作,肯定要被公司裁掉;而如果公司滿足不了人才的要求,那公司最後也成了人才流動的一家客棧而已。很多公司的經驗表明,你雇傭什麼樣的人對你能否留住人才至關重要。匆匆忙忙地抓一個掌握公司所需技術的人來,而他半年不到就離職了,這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花重金剛培養起來的人才便雞飛蛋打,而重新去市場上招聘一個人才,所花的成本往往是三到五倍。
家庭存儲公司(Home Depot)的首席行政執行官——米爾納(Milner)發現:最好是花一些時間去確定一個人才有沒有可能留下來。在談到公司留住IT人才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時,米爾納說,“改變我們的招聘政策是關鍵,從前,我們沒有做出好的雇傭決定。”以前家庭存儲公司在雇傭人才時,並不關注他們是否願意長時間地待在同一公司裏,或者能否適應公司的文化,結果導致團隊精神變得非常緊張,人才流失嚴重。現在家庭存儲公司通過許多麵試和測試來甄選求職者。米爾納說,“我們不希望雇傭那些老想跳槽的人,哪怕他再有才華!”
第一細胞公司(Cellular One)也十分注重人才的穩定。它的招聘主管不僅關注麵試者的技術才能,更看重麵試者適應公司文化以及與同事協作的能力。公司在麵試時,有時候讓那些將來可能和麵試者共事的員工對該求職者進行麵試,以便考察對方能否融入現有公司員工組成的團隊中去。
聚才從招聘開始,這絕非是言過其實。北大某知名管理學家指出:如果采用不正確的招聘方法,將會導致近乎50%的新員工在工作半年內會選擇跳槽,而跳槽的根源就在於“人職的不匹配”,也就是眾人所說的“好馬沒有配好鞍,或好鞍配的不是好馬。”但公司倘若能采用恰當的招聘方法,盡可能全麵地獲取求職者的信息,並將其與崗位的需求,公司文化相對比後作出錄用決策;這將會使離職率降低至10%以下。
由此可見,在招聘工作中公司一定要招聘到一個“合適”的人才,做到人職匹配,人事相宜。既不進行人才低消費,也不進行人才高消費,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招募的人才是合乎公司需要的“合適人才”,公司後續的聚才策略才能對其發揮功效,否則對方可能僅將公司當跳板,充當一名“匆匆過客”。譬如有些求職者比較注重現實的薪水,而公司現正處於成長期,薪資方麵與同類公司相比沒有優勢,唯獨的優勢在於能為人才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那麼這類求職者對公司來說就不是合適的人才,因為招聘進來肯定會跑掉;而真正合適的人才是那些剛步入職場不久,有闖勁而不計較報酬的人。公司要招聘到“合適”的人才,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要根據崗位需要來招人,並非求職者越出色越好,如果對方的優勢不在該崗位上,招進來也留不住;二是要給求職者自主選擇的機會,在招聘時要把工作和公司狀況盡可能地告訴對方,讓他自己做選擇;不要帶著“隱瞞”、“欺騙”、“生米煮成熟飯”的色彩;因為對方不久就能完全知道真相,與其將來鬧尷尬,還不如把醜話說在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