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1 開放性條件——與環境互動(2 / 3)

上述三類信息經過加工提煉可成為知識,但第二、第三類信息也可能直接表現為知識,並對應於知識的兩種形式(烏家培,1999)。就軟件企業集群的知識而言,第二類信息對應於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中的意會型的、主觀的、隱性的知識(Tacit Knowledge),例如軟件編程人員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竅門;著名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道,語言是“借以表達科學知識的惟一工具”,人們“把思想翻譯成語言的過程中,每個人經驗中最具個人特點的東西幾乎都失掉了”。其實,這些失掉的東西就是各種隱性的知識。第三類則對應於客觀的、可編碼的、顯性的知識,例如軟件產品和書籍。總體上,知識與信息是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隻是層級關係不同。知識由信息加工轉化而來,又是生產、擴散、應用信息的基礎手段。知識與信息都有無形性、獨特性、可重複使用性(不滅性)和共享性等特點。

(2)知識和信息的交換。信息和知識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在不同的創新主體之間不斷運動,在運動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增長。達溫卜特(Davenport)認為知識活動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創新、知識組裝、知識應用和再利用。野中鬱次郎(Ikujiro Nonaka,Takenchi。H,1995)等建立的知識螺旋理論認為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持續互動,在共同化、外化、結合和內化四種模式間轉換。產業集群創新優勢的實現涉及知識技能的擴散作用(朱英明,2003)。實踐中,集群的“知識外溢”效應正是知識交換的一種形式,而集群的學習優勢、協同創新優勢等也可看做是有效率的知識運動的體現。

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主要的信息與知識交換過程。

知識主要在三個層麵上運動和分布。一是集群中的個體,如高新技術企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個體構成集群學習、創造、傳播知識的微觀基礎。二是集群中的組織機構,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當然還包括中介服務等其他機構,形成知識運動的中觀層麵。三是集群自身作為一個係統構成知識運動的宏觀層麵。個體、企業和集群三個層麵的知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關係,但個體、企業的知識並不等同於集群的知識。集群中個體的知識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工作和交流活動中外溢,成為企業可加以共享和利用的知識,另一部分則沉澱於個體身上,並沒有被企業利用。以此類推,軟件企業對集群而言也隻是部分的“貢獻”出其知識,成為集群內共享的知識體係。集群共有的知識體係在用直線 AB左上方部分弧形麵積表示,實際上這些知識是無形地彌漫於集群內。集群的知識體係具有新的特性,並不是各子係統(個人、企業)知識的簡單累加。如前所述,隨著軟件企業及從業“知識工人”數量增多和相互作用的增加,集群的知識體係逐步由雜亂無序向結構化、成熟化和有序化轉變。這種新組合而成的知識體係產生了原先個體、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性,進而又反作用於集群內的成員,產生整體上創新加速、風險降低等優勢。這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馬歇爾關於產業區彌漫著創新的空氣的描述。高新技術集群知識運動過程主要包括引進、獲取、模仿、利用、創新、更新、擴散等階段。這些知識活動不是簡單的線性遞進關係,存在複雜的、交叉的非線性關係。由於知識的可共享、可重複使用等特性,其生產作業活動可以突破傳統的專業化生產部門和企業組織的界線,按並行方式同時進行,故此,集群內知識活動是多方位、多層次的。

(3)知識和信息交換作用。信息和知識交換(輸入輸出)對於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自組織演化是至關重要的。梅拉特(Maillat,200 2)指出,在一個地方環境中的行為主體應該和外界信息資源建立係統的聯係,以保證外部的重要的市場和新技術信息流入該環境內,否則,該環境會有閉塞的危險。從信息和知識的角度看,一個產業簇群是相關產業與由地理上接近原則所聯結的技術知識某些類型的網絡,以及在同一產業中不同專業化部門之間的接近關係並不基於直接的交換關係,但是,基於知識的接近(Sophie Bergeron,Stephane Lallich,Christian Le Bas,1998)。如果相關產業的技術知識不能“聚合”成一個相對嚴密、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那麼這個產業就往往很難在某一個空間內集聚(鄭亞莉,2002)。企業集群的企業和相關機構通過地理集中和相似的文化背景,促進了企業之間人員流動和交流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換的關係,為各種信息和隱性知識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看,高新技術集群的萌芽、形成與演進過程也就是不斷吸收知識、創造知識、利用知識和積累知識的過程。集群的“創新和技術進步是行動者在生產、分配和應用種種知識中的複雜相互關係的產物”(李正風,1999)。集群中企業數量的增加,共同品牌的建立,以及創新優勢的獲得,都伴隨著集群知識體係的結構性調整和整體功能優化。依據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的觀點,這些客觀知識具有自主演化的特點,亦即在沒有外界特定幹預下的自組織(吳彤,2000)。協同論也表達了知識自組織的觀點,哈肯認為我們的思想通過漲落也自組織成新的洞見和新的知識(赫爾曼·哈肯,1995)。某一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知識體係從初始時的較少、無序和混亂狀態,逐步產生相互關聯,達到一定閾值後,通過歸類和比較、競爭和協同使知識變得有序化,同時意味著集群在此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從係統論觀點出發,高新技術集群是一個開放的複雜係統,集群演化需要不斷從外界引入物質、能量和信息,否則集群將會走向衰退或瓦解。輸入物質(如機器)、信息的同時,也為集群帶來了新的知識資源。在滿足外界輸入達到一定閾值和輸入平權化等條件時,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可能打破原有平衡,推動係統走向遠離平衡態,在隨機漲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耗散結構式集群,即集群向更高層次演進,是優化升級。

另外,維納(Wiener)在《控製論》中認為信息是“負熵”。輸入信息有利於推動集群遠離平衡態,提高係統複雜性和組織性,減少係統的總熵(在下一章將進一步予以討論),從而有利於集群產生自組織行為。

由此可見,信息和知識交換對於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外界輸入的信息經加工後形成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知識,一方麵向外界輸出和擴散;另一方麵積累在集群的知識體係中,不斷提高集群的信息量和複雜性。

從形式看,知識流包括顯性知識流和隱性知識流兩種。顯性知識流主要是各種專利、標準、文獻、數據等的交換。隱性知識流則存在於人才流動、會展會議、學術交流、協會活動等領域。隱性知識的層次及分類。這兩種形式的知識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及其集群發展所必需的,而且相互聯係,相互轉換,形成企業集群中複雜的知識體係。

5.1.2.2 物質流

從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在集群與環境的交換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這並不是說,物質交換不重要。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必須具備相應的科研設備、原材料、生產設備、網絡和通訊設備才能正常運轉,且其對物質的要求是少而精,即需要先進的高技術含量的各種機器設備。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能否及時獲得和跟進國際上的新設備,是其開放性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與傳統產業比較,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物質輸入有不同之處。輸入的物質是“高素質”的,往往固化了各種技術和知識,不是簡單的原材料。另外,不像其他製造業那般大進大出,將物質加工成產品。相應地,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對所處環境的地理、交通的開放、便利要求不是十分高。而傳統製造業,尤其是重型化工、機械等行業,集群的開放性往往對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提出很高的要求,若不能滿足,物質輸入受到製約,則集群是無法形成和發展的。

但是,具體到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例如東莞的 IT產業集群,由於處於產業鏈的下遊,以加工生產環節為主,物質性的交換活動就顯得更加重要。目前,東莞計算機設備企業集群出口加工貿易模式遺留的製度瓶頸集中體現在海關的進出口管理製度上(童昕,王緝慈,2001),造成物質的輸入輸出效率低下,大大影響了本地 PC相關產業生產組織的靈活和順暢。因此,對於海關製度,第三方物流等影響集群與外界物質交換的因素應予以關注。

5.1.2.3 資金流

在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與環境交換物質和信息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資金的流動。而且,資金流為集群開放和物質、信息交換提供直接的載體和支撐。資金流成為集群開放和輸入輸出的“通行證”。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集群內部還是集群與外界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都表現為商品的等價交換關係。高新技術企業搜索信息需要支付成本,而輸出產品與技術時則收取相應的報酬。一般地,高新技術企業及其集群能得到的資金越充足,就越有條件加強與外界聯係,集群開放性越強。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資金輸入的來源和渠道主要包括風險投資資金、民間資金、政府投入和企業上市等。資金的流出方式主要有生產要素的購買、對外投資、企業投資者撤出資金等。

5.1.3 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開放度的影響因素

理論上講,存在一個開放度的閾值 e(或者說外界輸入的臨界值),在此閾值之下,不會自組織產生新的更高級的耗散結構;在此值之上,可能產生耗散結構。同時,集群對外界的開放又不能是100%,否則就意味著集群與環境完全同質,即集群不存在。

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開放性還體現在所需的支撐條件和外界環境因素的狀況。現實中,影響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開放度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特征,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