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減稅誤區(1 / 2)

走出減稅誤區

新視點

作者:高連奎

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所必須的代價。人們一直認為高稅收會增加人們的痛苦感,其實那些稅收最高的國家反而幸福感最高,這是因為高稅收可以帶來高保障,這樣人們可以用更多的時間用於休閑、娛樂和社交,大家也會互相信任、互相照顧,當然幸福度更高。隻有高稅收和高福利的國家,人們才會輕鬆擁有以上這些。蓋洛普健康組織曾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進行了定期調查。根據各國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稅率最高的北歐國家的居民是地球上最快樂的人,丹麥一如既往地名列第一,隨後是芬蘭、荷蘭和瑞典,而在低稅率的美國,人民反而不快樂,調查顯示,大約25%,也就是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患有心理疾病;大約16%,差不多接近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將終生遭受抑鬱症的痛苦。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這些數字幾乎是最高的,是歐洲的兩倍,美國人每年花費大約800億美元治療抑鬱症。可見,高稅率高保障給人帶來的是快樂;而低稅收、低保障帶來的隻是痛苦。

近年,又開始流行一個說法,那就是福利國家讓政府欠債,這也不符合現實,福利國家不僅沒有欠債,反而是債務水平最低的,高福利國家的債務水平不僅遠低於美國、日本,甚至比中國更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低的。比如,瑞典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約為30%左右,財政赤字不超過1%。而挪威不僅沒有赤字,反而有大量的盈餘。新加坡也是這樣,不僅沒有一點的債務,而且每年還向民眾分紅。

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高福利國家一般經濟都非常繁榮,而且非常的穩定,國內需求旺盛而穩定,經濟危機對其基本沒有衝擊作用,因此政府也沒理由欠債,而大家所熟悉的南歐四國,其實他們都不是高福利國家,比如,希臘的福利支出水平都不及歐盟的平均水平,更是遠低於高福利的北歐。

總之,經過我們的考察和研究之後,認為社會對福利的投資不僅不會成為經濟的負擔,反而成為經濟繁榮的基礎,福利社會不僅不會讓人變得懶惰,反而會讓人變得勤快,福利社會不僅不是經濟發達的產物,相反卻是最先在落後國家興起,福利社會不僅不會讓政府欠債,反而因為經濟的穩定繁榮讓政府出現財政盈餘,福利國家不僅不會限製自由,反而創造了積極的自由,不僅不會有痛苦感,反而更輕鬆和幸福。

現代社會實行所謂的“小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因為社會越發展,文明程度越高,需要的公共服務就越多,而這些問題其實就從來沒有逃脫經濟學的研究範疇,在製度經濟學中,這屬於私人財富暴增導致的“公共貧困”問題,早就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現代化導致公共服務需求在增加,汽車在增加,公路就需要增加,垃圾越來越多,清潔工就需要增加,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保障防範社會風險的機製就必須越來越完善。如果前者增加,後者而不成比例的增加,就必然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新製度經濟學將這種矛盾總結為:“私人富足和公共汙穢”。

社會越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就越多,這是無法逃避的選擇。除了公務員、教師、市政清潔等常規支出外,財政收入主要用於扶持新興產業和社會福利和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削減的話,也隻能是這三個方麵,而這方麵的削減一般會導致三方麵的危害:新興產業得不到扶持,經濟發展沒有後勁;貧富分化嚴重,窮人無錢消費,最終消費不足,產能過剩;財富全部集中在富人手裏,投機橫行,經濟泡沫嚴重,最終爆發金融危機。這種政策之所以被稱為巫毒經濟學,而不僅僅是毒品經濟學,這是因為盡管他施行的是有毒的經濟政策,但是民眾仍然像著了魔一樣對這些騙子進行英雄般的歡呼。所謂巫毒經濟學,主要是指起源於裏根時代的“減稅+赤字+借債”的經濟政策,而當前美國所承受的國債危機、財政懸崖等一係列問題都來源於此。

事實證明,“小政府”國家都遭到了失敗,而實行大政府的都取得了成功,美國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應對全球化的決策中走錯了方向,他們沒有對教育、科技和基礎建設加大投資,而是削減政府開支、減少稅收。30年來,美國政府一直在削弱自己在本國經濟中的角色,而非提高現代化經濟和勞動力所需的必要投資。富人得益於大規模減稅,利用財富捆綁了權力,帶來了更多的社會不公。

而在北歐,北歐國家利用高收稅資助了高水平的政府服務,成功地營造了經濟繁榮、社會公正。這是今天全球化經濟保持良好狀態的關鍵。

在這裏筆者要提出“社會危機”的概念,中國雖然不麵臨經濟危機,但麵臨巨大的社會危機,而這種社會危機就是由於私人財富暴增的同時,公共服務沒有成比例增加造成的。如果說經濟危機往往是由於私人產品供給過剩造成的,那麼社會危機往往是因為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造成的,這種供給不足既包含看得到的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也包含看不到的公共製度的不足,可以統稱為“公共貧困”。現在大家常見的食品不安全,公共環境差,社會治安不好,公眾道德滑坡等都是社會危機,要解決這些危機就需要加大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