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裏來是新年,每天都是好日子,所以結婚的人也特別多。其實臘月也是結婚的高峰月,記得大學寒假時,臘月初八我都碰了好幾次結婚的。
農村結婚要比城裏熱鬧的多,工作後我參加了一次同事的婚禮,隨禮吃了頓飯後竟然還去加班了,不得不說我們加班餐還是挺豐富的。
而農村辦婚禮之所以熱鬧,那是因為能吃好幾頓飯。
具體程序其實我也不是特清楚,我隻要清楚的什麼時候開飯就行了。這許是我除了成績之外的又一長處了。
在結婚前幾天,新郎或者新娘的父母會在自己這一房裏,即找所謂近房幫忙的,因為那時少有去飯店的,基本都是在自家院子裏支上火爐就開炒了。所以找人幫忙就必不可少,不像酒店有服務員,但我們有二大爺。
“二大爺,您侄子我要結婚了,您可得過去幫忙啊。”
“好嘞。”
首先要在院子裏支上爐子,不然有米巧婦也難為的。火爐是用磚壘砌起來的,形似圓錐體,隻不過削了尖腦袋放上一口大黑鍋罷了,這也許是背黑鍋的由來,吃咱也要吃出學問來,我一向熱愛學習的。
“小言,又跑這來搗蛋,寒假作業做完了嗎?”阿爸一邊忙著一邊不忘指點我學業。
我顧左右而言他,阿爸見了便想把我當盤菜炒了,好在各位叔伯大哥相勸,說這大喜的日子不宜動武,還是秋後算賬比較好。
我憤憤不平,吃窮你們。
火爐支好,有買辦開始買菜,我阿爸有時就負責這一光榮的任務,因為依我小時候回憶的小時候,阿爸為了給我掙點醫藥費,也販賣蔬菜的,這便是專業對口了。其實我也是專業對口的,這些菜對著我的口就是了。
新郎家將院子收拾利索,找個大木板用空心磚支起來放菜,而後邊上還有大蒸籠,裏麵事先先把雞蛋糕、肘子、魚等一些大菜做好,方便酒席時可以節省時間直接上菜。
而在結婚當天的正席之前,近房或者鄰居已經幫忙好幾天了,所以爐子支好之後,就有了解決三餐的地方。在正席之前,這些幫忙的近房都是吃的家常小菜,然後再燒一大鍋的白菜粉條湯,寒冷的冬天一口下肚實在舒坦。而且這大鍋的白菜粉條湯,是用熬的肉湯為底料,所以喝起來十分美味,尤其有時忙到天黑十來點鍾,外邊在洋洋灑灑下著小雪,餓得前胸貼肚皮,吃起來更是香了。
這吃飯的時候,自然少不了一幫熊孩子,因為都是論得著的親戚,也無矜持,開吃起來我們都直接開搶了。
當時我們這幫孩子特別喜歡吃蜜棗,莆一上桌,隻要你扭頭擤個鼻涕,回身就是個空盤子了。然後孩子們不依,大吵大鬧,家長好說歹說從別人碗裏扒拉倆棗來安慰下受傷的心靈。所以說,熱鬧熱鬧,不鬧怎麼熱鬧。
除了這近房之外,還有一群俗稱的“喇叭匠”也在。
所謂喇叭匠,是我們農村結婚必不可少的一群人,他們也都是農村人,不過會一些簡單的樂器,比如喇叭,二胡之類,還要能唱能跳,然後有人家結婚便會雇他們過來增添喜慶。
這時候,通過點歌便可大致分出和新郎家的親疏了。
“甄方,點歌一首今天是個好日子。10塊。”
“甄林,點歌一首九妹。20。”
如此種種,有時還會點一些民間的雜耍戲曲還有一些小段子,聽得人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