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又丟人了(1 / 2)

其實對李弘來,如今主持朝政,最完美的方式,自然是三省議事,而後每七需要決策的時候,在朝會上提出即可,平日裏沒啥事兒,就不用事事來找自己了吧?

既然當今的皇帝陛下敢如是想,他就敢如是做,而這樣做就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如何讓權利均衡,如何分配權力防止一家做大,或者是個人做大。

雖然以如今的朝堂機製來看,根本不可能出現個人做大的可能性,唯獨可能的便是,三省之中,控製著六部的尚書省,如何能夠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而不把中書跟門下給壓下去,能夠讓這兩省,在未來的時間內,一直對尚書省形成壓力與牽製。

中央的機製永遠是好的,在沒有了節度使這一個封疆大吏的存在下,朝堂機製的改革,對於李弘來,並非是難事兒,何況,尚書省尚書令,一直都是他兼任著,這也就把任何一方做大的希望給絕滅了。

但如此一來形成的便是,無論是門下還是中書,或者是尚書省,當他們在一起爭論的時候,往往沒多少人因為大唐的利益,而給自己麵子,所以尚書令這個職位,在經過李弘的親自實踐後,完全可以認定,尚書令一職,在有效的中書跟門下,大理寺以及禦史台的牽製下,是完全沒有機會隻手遮,稱霸朝堂的。

而這些唯一的副作用便是,三兩頭的,三省在議事的時候,往往需要自己這個尚書令參加,如此便弄的他這個尚書令,比隻做皇帝還要忙碌很多。

但不管如何,在時間的推移下,尚書令這個總領全國事物的職位,慢慢變得越來越像是後世總理的位置,雖然皇帝一人獨斷的綱常還在,但如果隨著皇帝的權力繼續下放,便有可能形成,皇帝是皇帝,衙門是衙門的君主立憲製。

但顯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李弘現在隨著三省機製改製的成熟,如果一旦他提出三省的決策、司法等大於皇帝時,恐怕第一個不幹的就是眾朝臣了。

即便是經過這些年的改製跟洗腦,但多年來留下來的傳統思想,想要通過緊緊算是一代人的改製,便一大步一大步,毫無風險的邁出去,顯然是不可能的。

近十年的時間,朝堂上的一切都是順風順水,就連上官婉兒,也都已經給他生了一個皇子與一個皇女。

這一切仿佛就是眨眼之間就發生的一樣,回過頭來看,李弘突然間發現,這十年的時間裏,整個長安城依然還在一直變大,原本的內外城,如今已經變成了內中外三城,街道上的馬車與行人,也更加的規範化。

駝隊等西域的主要交通工具,這個時候,別是內城,就是連外城都已經不再讓進入了,整個長安城內,除了功能越來越多的馬車外,便是更讓外人嘖嘖稱奇的馬拉火車。

馬拉火車原本已經是十年前就已經被淘汰的東西,但即便是經過了整整十年,火車在李旦牽頭的研製下,冒黑煙的弊端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運行了三,整個長安城仿佛都被烏雲籠罩的惡劣環境下,尚書省終於是忍無可忍的駁斥了李旦的奏章,下令在為改變這一弊端的境況下,不準再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