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彰顯鄉民本領追述民間記憶(1 / 1)

彰顯鄉民本領追述民間記憶

書架

作者:袁學駿

魯迅生前推崇“不識字的作家”。楊榮國著作的《民間故事家——靳景祥》一書,是對今日“不識字的作家”進行記述和研究,讓我們看到冀中大平原上、槁城市耿村“民間故事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靳景祥老人曲折的一生和獨特的藝術風采。

作者楊榮國曾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入耿村進行民間故事普查的骨幹之一。她於1989年專門整理靳景祥的故事,結成一集《花燈疑案》,曾經獲得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現在又是她,再次為著名大故事家靳景祥立傳出書,充分發揮了她得天獨厚的與這位大故事家的友情優勢,係統地描述了靳景祥的生平、作品和講述風格,形成了一部具有文化意義的新著。

書中,首先讓我們看到靳景祥生活的人文地理環境及家世狀況,懂得隻有在耿村這樣一個口頭文化湖泊中才能出現這樣一個全國少見的大型民間故事講述家。他兒時是“四十畝地一棵苗”,上輩九股中他是唯一男孩:那財產便都按照族規歸到了他的名下,所以在土地改革時便被劃為富農,“文革”中又被錯誤地戴上“富農”帽子,成了天天掃大街的“黑五類”。然而靳景祥自幼就有繼承祖上口頭講述的天性,無論長短故事隻要他聽一遍就能牢牢記住,而且還能活靈活現地講出來。他走到哪裏,就給哪裏帶來笑聲,深受人們的歡迎,在村內外知名度很高。然而在那掃街挨鬥的日子裏,他隻能把心愛的故事藏在心底,不再公開與大家同講共樂。打倒“四人幫”後摘了帽子,靳景祥仍然心有餘悸,也沒有敢像以前那樣自由地講述。還是1987年我們石家莊和槁城共同組成的民間故事普查組苦口婆心地感動了他,才使他還原成一個快樂的靳景祥。他的經曆證明極左的文藝路線對傳統文化摧殘之嚴重。楊榮國便是讓靳景祥丟下思想包袱的普查者之一,他們漸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了有講有記的老少搭檔。

此書詳細地描述分析靳景祥作品的來源、主要代表性作品和他的講述風格。其來源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家傳,包括血緣關係的父母、大伯、姨媽,另一個是鄰居、街坊和往來住店的商人,他在晉州、槁城當廚師時接觸的人們,這便是他的社會性傳承。後來漸漸有了自我創新能力,便自己編講新故事。包括抗戰中當地英雄烈士的故事、送信曆險的故事和拿炮樓鬥漢奸的故事等等。已知靳景祥講出各種故事400多個,有上古神話、曆史人物傳說、地方風物傳說和風俗傳說,有大量的鬼狐精怪等幻想性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傳奇故事,以及精短的笑話、寓言等等。例如,優美的《嫦娥與後羿》,描述了嫦娥偷吃仙藥不得不飛上月宮的悲劇,給聽眾留下了美好的想象。《楊六郎大戰白石精》是楊家將傳說之一,《槁城宮麵的來曆》則陳述了地方特產槁城宮麵受到神仙指點、皇上稱道才成為貢品的奇特過程。還有《新郎新娘入洞房的由來》、《靳天保鬥鬼》等,都是靳景祥的拿手好戲。其破案故事《花燈疑案》、《錯中錯》等更是一般人講不下來的長故事。靳景祥以驚人的記憶力,在頭腦中儲存著豐富的曆史信息,而且不論長短都能夠隨時道出,一講就能贏得聽眾喜愛,想叫人笑就笑,想叫人哭就哭。在多次本村故事比賽中,多次美國、日本客人詢問中,他從來都對答自如、講述流暢,讓許多外來專家學者和記者嘖嘖稱讚。楊榮國在書中分析了靳景祥的講述風格,認為有評書味道,吐字清晰,抑揚有致,一板一眼,表情豐富,而且很注意聽眾的表情,善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形成藝術的互動。這是一般民間故事講述者難以做到的。正因此,他才是大家公認的著名民間故事講述家。魯迅當年便認為,“鄉民的本領不亞於大文豪”,又說“大眾並不如讀書人所想象的愚蠢”。靳景祥的故事作品和講述水平,又證明魯迅所言極是,我們必須從內心敬重他們,盡職盡責保護他們。

靳景祥已經82歲,他一生的曲折經曆,折射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過程,展示著一位口頭文學傳承者的拳拳赤子之心和藝術才情。這部書大致記錄和描述了靳景祥隨著時代變化、逆順前行的腳步,可以看到這位老人早就有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而且在不斷的講述和藝術創新中給人們帶來歡樂,也給自己帶來快慰,所以他能夠益壽延年。

作者楊榮國已經走出耿村,回望耿村,審視耿村,重新認識了一個文化的國寶的靳景祥,所以才寫出了這部新作。此前她已經編著《奇巧姻緣》和多個論文集,獲得省和全國的十幾次獎勵,夠得上一個獲獎專業戶了。她便是一定意義上的耿村文化傳承人,所以她從內心感激靳景祥,感恩耿村。希望楊榮國能夠從更多民間文化載體那裏挖掘到更新鮮的東西,繼續為他們樹碑立傳,增加我國民間文化的新積累。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