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的頓悟
卷首
作者:劉愛平
周勃算不上劉邦的難兄難弟,但劉邦起兵之後,此公就一直以侍從官的身份追隨其左右,兩人的情分自然不必多言。所以劉邦稱帝之後,與他剖符為信,封賜列侯之位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周勃雖屬近臣,卻不算溜須拍馬的主兒,他是打過不少硬仗,收複過不少的土地的,隻是一生戎馬,卻沒遇上一場著名的戰役,作為“經典”或“範本”流傳於世。他之所以還一直為後人念念不忘,是因為他在大漢初立之後幹了兩樁大事。一是平叛。那年月,天下並沒有因楚亡而太平,先是韓王信叛亂,陳狶造反,後是盧綰起兵,攪得大漢一片狼煙。周勃作為主將,鐵蹄過處,反賊成灰,可謂其功至偉。二是匡扶皇室。劉邦駕崩之後,呂後掌控朝政,說是劉家朝廷,實為呂族天下。呂雉死後,其兄更是有恃無恐,周勃身為太尉,卻不能踏入軍營之門;陳平身為丞相,卻無權處置政務。一時間,劉氏政權風雨飄搖。於是周勃重拳出擊,與素有嫌隙的陳平果敢聯手,擁立孝文皇帝,滅了呂氏家族,再次為大漢香火的延續立下了奇功。
至此,周勃人生開始流光溢彩。文帝任命他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是名副其實了。不過,周勃並不倚功居傲,而是平實依舊。此公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質樸剛強,老實忠厚,不喜歡文辭學問。譬如每每召見儒生和說客之時,他便麵東而坐,催促來者直言快語,說完了事。同僚也不責怪,因為都知道他是編織蠶箔簫吹挽歌出身,除卻舞劍拉弓,肚裏就沒有裝進點滴墨汁,而少了墨汁的浸染,就又形成了他平素寡言,急時失語的性格。恐怕正是如此,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走到至高點之後又必然會還原到起點。
周勃後來失去丞相寶座,就與寡言有關。孝文帝在一次接受眾臣朝見時問周勃:“全國一年中判決的案件有多少?”又問:“全國一年的開支又是多少?”周勃隻得老實謝罪答而不知,且急得汗流浹背。孝文帝很不滿意,就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陛下若問判決案情的情況,可詢問廷尉;陛下若問錢糧收支情況,可詢問治粟內史。孝文帝又問,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麼你所主管的是什麼事呢?陳平就回答說,對上輔佐天子調理陰陽,對下養育萬物適時生長,對外鎮扶四夷和諸侯,對內愛護團結百姓,使公爵大夫能勝任各自的職責。陳平對答如流,皇帝很是滿意;周勃卻因不善言辭而羞愧有加,不久便不得不主動地請辭了丞相之職。其實,陳平雖口若懸河,也是滿嘴官話套話而已,而周勃“不知為不知”,老實做人的結果卻是掉了官印。
再到後來,周勃險些丟了性命,也與關鍵時刻的“失語”不無關係。周勃免職之後回到封地,但害怕自己被殺,就常披掛鎧甲,令家人手持武器會見郡守和郡尉。於是就有人告了禦狀,說他有反叛之嫌。皇帝聞過,就將此事交給長安的刑獄官處理。刑獄官得令,就把周勃逮捕審訊。周勃恐懼,有道理卻不知如何作答。譬如說他在北方領兵時,帶有皇帝的玉璽,如要反他不早反了?再譬說如呂雉死後,呂產曾百般拉攏於他,如要反他不早反了?為何直到告老還鄉手無兵權之時再反呢?因為“無語”,可憐周勃受盡了獄吏淩辱。不得已之時,他拿出千金送給了獄吏。此獄吏還算良心未泯,收了錢財,告知了他一個申冤的方法:讓公主為你作證。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兒,周勃長子之妻。周勃又將終身賞賜之物送給了薄太後之弟薄昭,如此,薄太後出麵說情,孝文帝才把他從黃泉路上一把拽了回來。周勃的人生走了一圈,最終也算獲取了一個空空的爵位!
周勃有功,周勃也有過重權,但周勃卻“不善言辭”,最終還是失去了所有。其實“善言”是最空洞的一種東西,不要也罷,問題是官場如戰場。金戈鐵馬是戰場上的武器,能言善辯則是官場上的利刃。如此周勃不曾在戰場上倒下,卻在官場上失陷也就不足為怪不足而憐了,或者說,他能得以善終已是大幸了,不過,此公出獄之後說了一句話: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可是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這是一個平時寡言甚至常常失語者的一聲歎息,因此就格外值得人玩味了。於是有人就揣摸,周勃還常被後人提及,恐怕就是留下了這句頓悟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