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車建新的故事與哲理(1 / 1)

車建新的故事與哲理

卷首語

當我們熱議所謂成功學時,可否想過:琳琅滿目的成功,其共同的歸宿在哪裏?對此,我有一個觀察:不管什麼行業、什麼時代的成功者,走到最後,其實都會殊途同歸彙於一個角色:教師!

“教師”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本質是一樣的: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即便比爾·蓋茨做慈善,一樣是做“教師”:在公益領域分享自己的高效經營之道,在人類社會分享自己的大愛價值觀。

經過20年的踽踽探索,中國一批民營企業家已積累出了足夠的商業和人生經驗。他們在繼續“創造成功”之餘,已開始進入“分享成功”的階段。比如:中國家居賣場業老大、紅星美凱龍集團老板車建新。

日前,車建新親自送我一套他的新著《體驗的智慧(成長哲學&生活哲學)》。而書的緣起,正是他被年輕人不斷追討成功秘訣後的自問,以及在北大講堂上被稱為“車老師”時的驚喜。

從一個江南水鄉小木匠成長為家居行業大人物,車建新將自己的成功歸於兩個字:“體驗”。而我同時欣賞他在書名後麵加上了“哲學”這個詞。體驗是高於經曆的,會帶來高質量的創造;而有哲學高度的體驗,還會成就高質量的分享。於是,我產生了從教師視角來解讀這兩本書的興趣。

歸納成功的哲理

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歸納者。

歸納自我,又是歸納世界的起點,甚至是終點。車建新在其《成長哲學》裏開篇就提道,自己每周都會默默自問“我是誰”。其實“我是誰”正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對於管理者自我修煉的五問之首。而車建新對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正是用“我是誰”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答案來歸納的:27年前尚未創業時,是“一個好木匠”;22年前正值創業時,是“一個勤勞的生意人”;如今家大業大了,再問自己,則是一個“用心做事的人”。如何定義自己,在決定著自己將擁有怎樣的人生方向和空間。

在走過成功的創業路後,車建新對於更多人、更普世的成功規律,有了自己的歸納——“自我”、“自信”、“自能”。

在他看來,自我絕不是自私或自大,而是懂得將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進而來成就自己。他主張將“打工心態”轉變為“學徒心態”,因為學徒時,師傅都會說:“學好的本事是你自己的啊!”是的,在眼前物質被過度強調的今天,很多職場人都忽略了“長本事”的意義,忽略了在人生中除了健康和本事,別說名利,甚至愛人都可能離你而去。

而自信,是多數國人都缺乏的。但沒有自信,不可能成功。車建新對有自信的界定很切實:“自身沒有退路,並思路清晰,看到希望。”而一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並非來自“我真是這種人”的事實,而是“我就是這種人”的信念!他同時提出:當你的自信提升30%時,你的付出也必須同步增加30%。書裏歸納為:不自信是“萎”,不踏實是“虛”。兩者都是成功的死敵。

所謂自能,則是具有孵化能力的那些特質,比如責任心。車建新認為自能的核心是“熱愛自己、激勵自己”。

講述幸福的故事

優秀的教師,又一定是個優秀的說書人。

這兩本書,都采取了對話方式,很有些回歸古希臘先賢智慧碰撞的味道。而古人的智慧往往不在大道理中,而是蘊藏在生動的故事裏。車建新探討問題,也往往都是以故事和體驗開始的。

比如,在《生活哲學》裏,車建新在提出“有限幸福論”時,就用自己多年對麻雀的觀察,來反思自己創富後的心態。他先是發現麻雀的叫聲是快樂的表現,竟然自愧不如;進而自我平衡,因為麻雀顯然沒有自己富有;過不久卻再度否定,因為他突然意識到,麻雀其實擁有它所飛翔的整個世界,而人類卻一直糾結於狹隘的財富中。為此頓悟,車建新甚至幾夜失眠。心的格局,在決定著人生的幸福。而深刻的領悟,就藏在身邊的平凡與渺小中。

可以說,話體驗、講故事以明哲理,貫穿於兩本書的始終。於是全書雖以“哲學”冠名,卻輕鬆詼諧,誠如車建新在封麵上綻放出的燦爛笑容。

適逢年底,薦此書與大家分享。在微笑中參悟,是種不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