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曉以大義大丈夫,丹心一片在江湖(二)(1 / 3)

正置李嘯雲大肆報複當年與自己結怨的族人,遠在廬山照看嶽飛的親生大哥李吟風料理完手中的事後,看著嶽飛新喪母之痛,雙眼又患重疾,本欲多在廬山上照顧他以示自己的心意,心想嶽飛遭此大難,此番回來吊唁慈母為其守孝三年,身心俱傷,就連最為疼愛的兒子嶽雲也沒有一並帶回,足見他為國盡忠的心懷不減。

曾為嶽飛感到由衷淒涼,然他卻回應說,大宋麵臨千百年來最大的浩劫,正置用人之際,千萬不能因我一人而放棄整個民族大義,國家興亡的大業,飛雖因身患重疾不能為國效力暫時離開,此次回家乃是迫不得已,飛隻有一個母親,也正是她教導有方、再三叮囑要以天下蒼生、國家社稷為重,然她壽終正寢,作為兒子的,理所應當回去守靈戴孝三載,以示虧欠與孝道,也是回去安心養傷,待飛重回沙場,再與眾位將士們一同衝鋒陷陣、痛擊胡虜。所以就連親生兒子也沒有帶在身邊一同回到廬山,足見他是一位深明大義、堂堂正正的大英雄,就算萬難崩塌而至,他獨自一人堅韌不倒,作為結義兄弟,算不上“嶽家軍”中正式殺陣殺敵,身係重任的將士,臨危授命擔負起護送嶽飛安全回到廬山。

其實嶽飛心裏是孤寂的、痛苦的,甚至是悲傷的,如自己不堪重負倒下,整個“嶽家軍”潰散,收複中原、還我河山的大願也就成為泡影,為了安穩軍中眾將士的心,他唯有獨自一人離開,至於朝廷奸佞的詭計,嶽飛也渾然不放在心上,瑕疵汙泥終歸掩蓋不住璞玉,隻要報國之誌不滅,嶽飛就算被調遣離任亦能為國為民竭盡心力。

要說唯有遺憾,恐怕就是自己母親生前無時不刻再思念家鄉,都說狐死首丘,魂歸故土,自己未能實現收複中原,盡驅韃虜的報複,這位影響並諄諄良誘嶽飛一生的慈母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嶽母刺字”至今勉勵、激越著嶽飛,豈知這次回去,人鬼殊途,陰陽相隔,唯有愧歉與遺憾。

依照大宋舊俗,嶽飛需要守孝整整三年,這無疑對整個宋金局勢蒙塵,別說三年,就連三天,三個時辰,甚至三刻……都不敢貽誤怠慢,沙場瞬息萬變,作為中路與金人正麵交鋒的中堅力量而言,是件扼腕痛惜的憾事,幸好“嶽家軍”中能人輩出,不乏領導、計謀、才能都足可並肩之人,嶽飛臨行前也將軍中一切都交給了張憲、牛皋等放心信任之人安心地離開,更重要的是金人氣勢大不及當年強橫,宋金強弱也起著顛覆性的變化,也正是各處失地的漢人紛紛揭竿而起,導致女真人內憂外患不止,被打得節節敗退,隻得暫避鋒芒,養精蓄銳起來。倒給嶽飛寬裕的時間休養生息,安安靜靜地在廬山上養傷。

將嶽飛安全地送到廬山,李吟風逗留三月,嶽飛的眼疾病患有所好轉,這才安心離開,嶽飛對妻子李氏抱有愧憾,這次弄得遍體鱗傷回來,給讓李氏有苦難言,這一切雖當著自己這個外人之麵不便發作,但亦能感受到多有不便,加上自己肝膽相照的大哥終於能從生死未卜、凶險異常的戰場回到溫暖舒適的家中,這種其樂融融的氣氛令李吟風有些羨慕,還有些格格不入,不禁也懷念自己闊別已經的家。

臨安城,李吟風如釋重負地牽著畢雅涵的寶馬漫不經心地遊曆在回家的途中。

將嶽飛安全送達廬山,不禁有種徜徉失意,自己曾懷揣雄心壯誌,妄想能有一番作為之後榮歸故裏,一改多年族人對自己一家的鄙夷、輕視與冷蔑,無奈事出多舛,凡事也並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樣一帆風順,大有戎馬倥傯的唏噓哀歎,或許這就是自己命中注定,庸庸碌碌卻一事無成。

記得當年為了躲避整個李氏族人的追究,隻身一人離家出走,麵對江湖險惡、人心叵測竟連一絲防備也沒有,反而愚鈍顢頇地感到一切都那麼新鮮好奇,剛涉足江湖之險就遇到心腸善良的貴人,還記得自己被心機城府極深的南宮博望蒙騙得團團轉,為了欲圖自己身上掩藏的寶藏下落,巧言令色、詭計多端、不擇手段,要不是丫鬟筱竹奮不顧身地仗義相助自己脫離狼穴,這條小命早就死得稀裏糊塗;後來原本打算前去探望高官厚祿的堂叔李法華,也算自己吃了一次大虧仍不汲取教訓,偶遇高人呂二口這樣俠肝義膽的大英雄僥幸脫身,自己能好端端地活到現在,一路走來,全仗這些為人正直、忠肝義膽的好人相助,否則自己與許多尋常百姓一樣湮沒在無情的戰亂、瘟疫之中。

南宮世家,荒蕪淒涼,與十餘年前的那種欣榮奢華不可同日而語。

李吟風故地重遊,睹物思人,腦海中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自己顢頇懵懂時的樣子,揣摩不透人心,差點被南宮一家殘害,對往事不由有種可笑。

腦海中那個富麗堂皇、高貴典雅的南宮世家竟然物移星換,落得人去屋空,也不知遭遇了什麼重大變故,換作眼前一片淒涼,院子中再也不是奇花異石、芬芳滿園的心曠神怡,反倒是雜草叢生、枯枝敗葉散落一地,就連以往每處石階、亭台樓榭都有奴仆下人精心打掃一番,窗淨幾明,煥然一新,而現在變得蛛網遍布,灰塵厚積,滿目瘡痍隨處可見,根本不像有人光顧居住,就連周臨的尋常百姓也不會來看看,有無可用之物隨便拿回去也便濫竽充數。

像南宮博望一家財大氣粗,怎會十年不見,家道中落至如此慘淒之景?這可是他祖上遺留給他的產業,作為子孫後代經營不善,將祖業也拋棄,算是大不孝。嘲笑他人之時,自己不禁感到譏誚,自己又何嚐孝道?十餘年奔波在外,輾轉忙碌,從未向家中代傳一封家書,杜甫詩有雲: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身在烽火連天的亂世之中,生死未卜,福禍難測,骨肉血脈怎會不牽掛擔憂?作為人子,未能常伴二老雙膝之前照顧周全,視為不孝;即為大宋子民,保家衛國、驅趕韃虜、還我河山大願未能償願,視為不忠,自己怎好在此嘲笑南宮一家,幸災樂禍呢?是該好好靜思己過,躬身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