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吟風難明其中有何分別,問道:“涵兒這又有什麼不同嗎?”畢雅涵不待嶽飛回答,對李吟風解釋道:“當然關係重大,抗命不遵留予此地,非但會被杜充等人受之以柄,待各地勤王救下高宗之後,嶽大哥便會成為孤軍奮戰,還會成為朝廷的反賊,無論在百戰不殆、本領高強,也隻得進退維穀,單單在中原一地立足,據險抗敵,終不能實現大抱負的;而欲解救天下人,便先忍辱負重,勾踐尚有臥薪嚐膽,就連文采斐然,武力精絕的漢武、唐宗都有慘敗之痛,如是連眼下些末屈辱都受不了,怎談解救蒼生?何況前去勤王並非前程堪憂,永不瞑目啊?”王貴剛才還為之失去理智,聽了畢雅涵的話後,心情大為好轉,不住地拊掌稱快,餘人也是交頭接耳大繆其讚,嶽飛露出欣喜不已的笑容,李吟風又代為眾人解惑問道:“這便是涵兒所言的福之禍所依,禍之福所附的道理麼?那勤王一事無疑是將大哥等人往火坑裏推,他杜充躲在後麵一察不對,便可全身而退,這簡直就是九死一生,而且一旦失去中原,想要取回來,談何容易?”嶽飛曾向杜充訴苦諫言,今日又不由歎息道:“中原腹地尺寸不可棄,今日一旦舉足移步,拱手相讓,此地就淪落金人之手,他日欲重新奪回,非捐軀數十萬大軍之性命不可得也。這根本就是想早日離開艱險之地,道江南享福的意圖。”但是大局已定,嶽飛隻得無奈接受。
畢雅涵一麵注意著嶽飛的神情,似乎小心應答,無所不考慮,其實這些事嶽飛早已想通,隻是生怕手下的兄弟跟著自己受苦,難明其理,不由讓畢雅涵來充當說客,他也就沒有什麼顧慮了,既然找了一位口齒伶俐之人代勞,嶽飛豎耳傾聽著便是,如有遺漏不全之處再及時彌補便是,令畢雅涵好生敬畏此人的心細如發,但自己總不能繩檢天真率直的脾氣,一旦說出口,難以收住,侃侃而談:“風哥所言謬論,難道你就對嶽大哥的本事如此信任不過,敢問據你所知,或是天下百姓口中,可有聽到嶽飛有敗跡的事?”李吟風滿懷欣喜地道:“沒有,我嶽大哥四次從戎,已與金人交戰數十次,剿滅賊寇亂黨不計其數,從未懼敵敗陣,天下揚名,無不稱讚是常勝將軍。”其他嶽飛的部將就像是被李吟風親口稱讚自己一樣,歡心鼓舞不已。
“這就是了,杜充一走,中原勢別落入金人之手,不過是遲早之事,何必強挽?而勤王之事更加迫在眉睫,嶽大哥大可帶兵前去臨安,能親自救下皇上,手刃賊人最好,如被其他諸路將帥搶去,也可以在此打響自己的名號,在各路英雄心目中有了嶽大哥這個人,不容小看,杜充就算由此成為皇上身邊炙手可熱的權臣,但他惡跡終難一直掩飾下去,定會遭到報應,到時候嶽大哥真正被皇上器重依仗,還愁不能手握大軍,再度揮師北上嗎?”畢雅涵不厭其煩地將眼下的利弊危害一並說出來,嶽飛等人都讚不絕口,李吟風也再次對畢雅涵產生敬畏之心,從此不敢忽視。
嶽飛嘉許地稱讚道:“畢姑娘所言正合我意,風兄弟有你為他排憂解難實乃前生修來的福分,我既已被杜充差派,也好借此機會讓朝廷重新認識我嶽飛。諸位兄弟可願意隨我一道出生入死?”張憲、王貴、徐慶、王經、姚政、寇成等數位部將無不對嶽飛馬首是瞻,此刻盡釋誤會,相續向李吟風致歉賠禮,殿前一片和合之氣。畢雅涵問道:“嶽大哥你們幾時開拔趕往臨安?”嶽飛察覺到她的憂慮,問道:“畢姑娘已是風兄弟的意中人,便是我的弟妹,實不相瞞,明日便動身,救君如救火,前去臨安遠隔千裏,片刻也不得怠慢,不知姑娘還有什麼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