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畏傳統 書寫個性(1 / 1)

敬畏傳統 書寫個性

品味

作者:朱冬

高慶春的辦公室裏擺放著桌椅、電腦、書本,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隻是牆麵上掛著的一張篆書作品,其剛毅奇崛、樸茂健勁的書法風格,讓這方寸之地,有了一些難言的厚重況味。

篆書、章草,是高慶春最為潛心和擅長的書體。他將傳統的大篆與簡帛書融會貫通,形成一種既有金石味道,又有筆墨趣味的碑帖融合新書風。用書畫大家孫其峰老先生的話說,高慶春寫出了“帶有行草書味道的大篆”。

高慶春從清代小篆開始臨帖,先後臨習過鄧石如、吳昌碩等人的墨跡。他始於慎審取法而後獨辟蹊徑,獨鍾楚簡。這種篆書特別之處在於其書寫意味濃烈,且與章草有某些相通之處。高慶春對二者用功既久,理解深入,使這本來有相當距離的書體在筆下既融會滲透,又互相借鑒生發,增添了朗健的風骨和空靈的意象。他兼善治印,其印用刀紛披、線條老辣,章法生動自然,時出新意。尤其注重書印的結合,把篆書的書寫意味表現於篆刻,又把篆刻中的章法甚至刀法借鑒於書法作品,使得書法和篆刻都有比較豐富的藝術語言。

高慶春認為,篆書以大篆為基礎,簡帛為表,取於金文,取於線條、力度、伸縮性;篆刻取法古璽,取於滄容並進。篆書是篆刻的文字基礎,而篆刻又增加篆書的金石氣息,兩者相輔相成,逐步完善。此外,學習篆書必然涉及到古文字,有內涵,有底蘊,有意思,讓人學之不盡,有興趣不斷鑽研。

篆書是以古文字為載體的書法形式,具有厚重的曆史感和文化感。因此,高慶春在選擇書法內容時,會著重選擇春秋、秦漢時期一些有內涵、耐人尋味的文字,例如孔子、老子的語錄文獻。偶爾也會抄寫一些唐詩宋詞。此外,高慶春還會自己創作,以記錄當代社會生活及自己的真實情感。在2014年的“中國夢龍江情——十人書法回鄉展”上,他便揮筆寫下了《旅京八載感懷》:“篆籀小眾體,吾獨樂陶然。常恨身非吾,勤勉自奮鞭。日間案牘勞,伴月揮素箋。沉潛兼融會,筆墨鋒芒現……”

在高慶春看來,書法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博大精深,學無止境。一篇書法作品包含著章法布局、虛實處理、行文結構等等。技法之外,更要融入作者的思想、學識、閱曆修養。高慶春說:“寫字必須敬畏傳統,到傳統中挖掘資源不斷發展,這是書法的共性。而書法是個人的藝術行為,又要有書寫者獨特的個性。如何把握兩者的度,就是書法家需要去實踐研究的問題。”

早年學篆時,高慶春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在金石氣與筆墨表現力之間寫出自我的篆書個性。如今在旁人看來業已完成,但高慶春自謙道:“要達到‘天人合一’、‘書如其人’的境界,還需要畢生為之付出。”(支點雜誌201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