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能源進化簡史:從煤炭到石油(1 / 3)

蘇聯能源進化簡史:從煤炭到石油

史話

作者:方亮

今年8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慶祝“礦工節”時宣示,要通過興建燃煤電站和港口、鐵路等運輸基礎設施的方式努力振興俄煤炭產業。眼下,在俄能源消費中,煤炭僅占14.4%,這與1950年代時65%的高峰形成了鮮明對比。

遙想當年,煤炭的老大地位難以撼動,哪怕是列寧、斯大林也無法用一己意誌讓其極為重視的石油迎頭趕上。

到了普京時代,煤炭石油早已易位,新的“大帝”又要扶煤炭一把。不管誰扶誰,強人們都想將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至自己認為合適的組合中。俄羅斯的煤炭儲量固然排世界第二,但這種意誌的實現往往遠不似市場的自由調節那麼水到渠成。

列寧的偏愛

對於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的蘇聯來說,其工業成功必離不開能源產業的先導性發展。事實恰是如此。這個國家首位領袖列寧便對能源產業極為重視,他坦言:“隻有在礦物燃料的基礎上。作為共產主義社會基礎的大工業才可能實現。”

可他的其產主義夢想卻首先遭遇了一場國內革命戰爭。這場1917-1922年的戰爭中,那個用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大工業的礦物燃料基礎首先成了布爾什維克政權得以扛過戰爭生存下來的基礎。那場戰爭中列寧的多次講話中都可見到“燃料短缺”這個詞組,他強調要不惜一切代價讓火車重新開動起來,並多次指出“燃料危機威脅著蘇維埃政權”。於是,他一邊廂抵禦多國幹涉軍和白軍,另一邊還不忘向各地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尋找煤炭、石油、頁岩和泥煤。聯共(布)第七次代表大會強調,煤炭、石油、鋼鐵是保證蘇維埃共和國經濟繁榮和外部安全的重要工業領域。

據列寧當時的圖書管理員馬努恰良茨介紹,一本名為《俄羅斯鐵路》的地圖冊是列寧的案頭工具書,那上麵被列寧標注出許多油田信息,可見其對石油產業的重視。但是就像第七次代表大會的表述一樣,在蘇維埃政權乃至列寧本人當時的許多表述中,煤炭都排在石油的前麵。無論出於什麼考慮,這都從一個側麵顯示了煤炭在當時領導人心目中排在石油之前的地位。

戰爭之後,列寧提出要將國家的電氣化視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技術手段。他那句名言“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整個國家的電氣化”,將這一技術手段抬升到了極高的政治地位上。

於是,蘇維埃政權從1921年開始實施著名的《全俄電氣化計劃》。就像聯共(布)第七次代表大會和列寧本人強調的那樣,能源產業在這個計劃中被放到了基礎性地位。該計劃對各種能源品種進行了詳細對比,並給出了這樣的判斷:“在俄羅斯諸種能源品種中,石油占據著特別的優勢地位,這是由其開發的簡易程度和運輸的便捷程度決定的”,“對石油的開發正開始取代煤炭開發的地位,許多經濟學家確信,我們達成電氣時代之前的過渡時期將是一個石油時代。”

很顯然,在案頭書中標注大量油田信息並曾準確地指示專業人士將油田勘探重點放到烏拉爾一伏爾加地區的列寧很偏愛石油,這才有了《全俄電氣化計劃》對石油的特別強調。

早在1918年5月,列寧就簽署了石油產業國有化和國家專營石油開采及石油製品的命令,在剛剛奪取政權之際他便急於將黑金產業奪取到手,從中更可見其對這一能源品種的重視。但奇怪的是,在《全俄電氣化計劃》的能源開采規劃部分,石油卻隻“分得”未來能源消費10-11%的比例,遠低於煤炭。

按照規劃,1920年開采量分別隻有870萬噸和390萬噸的煤炭和石油到1935年開采量要分別達到6230萬噸和1640萬噸,也就是讓煤炭開采量增長至原先的7.1倍,讓石油開采量增長至原先的4.2倍。這多少還是讓人感覺列寧之前對石油的強調仍得屈從於現實。

或許是應了那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立國之初,煤炭產業工人的力量顯然更加強大。1923年,采礦工人舉行的罷工數量最多,達到155次,共有77189名礦工參與。他們要麼抱怨工資太低,要麼不滿於拖欠工資。龐大且多有不滿的這個群體不可能不引起領導人們的重視。煤礦工人在中央便有更多的利益代言人。有觀點認為,當時強大的“煤礦產業遊說團”讓石油始終無法取代煤炭。

從蘇聯立國到30年代,石油都始終沒能競爭過煤炭。1928年,蘇聯能源消費中煤炭與石油的比重分別為30.1%和10.9%。而到了1937年,這組數字則為47.5%和16.1%。《全俄電氣化計劃》完成的1935年,煤炭開采量達到1.098億噸,石油開采量則為25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