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的對策探討

產業發展

作者:白春影

摘要: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在迅速發展的進程中,還麵臨許多問題和困難。因此,探討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對振興地方經濟、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17-0001-02

1 中小企業經營環境及其不足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近年來製訂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同時,也意味著千方百計地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部分中小企業經營條件差、管理水平低,有的還是完全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不規範,缺乏信貸管理所需的基本資料。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積累短缺現象,特別是融資渠道單一以及誠信方麵不足,困擾了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

1.1 中小企業的處境

隨著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大量發展,我國的經濟成分日益多元化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發展水平、服務市場發展狀況存在著較大差異,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融資渠道以及誠信方麵的問題,一直是擺在我們麵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企業隻有通過經營,提供社會所需產品或服務,獲取適當利潤,才能夠不斷地、穩定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才能夠獲得生存。企業不能夠依靠現有的資源來維持當前狀況,要不斷拓展新的業務渠道,企業才有競爭力、才有生機。中小企業要有自己的主營業務,發揮自身優勢,達到一定規模,要創立自己的品牌,要建立一套適合企業運作的管理製度,明確崗位責任製,消除工作上不到位、相互推諉和扯皮、都管或者都不管的現象,才能夠有序和有效地開展好各項

工作。

企業從事各項經營活動,必須擁有相應數量的資金,沒有資金或資金短缺,必然影響其正常經營。融資困難是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普遍問題,各級政府部門以及金融係統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已經做了不少努力,出台了相關政策和相應措施,但困境仍然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不僅抑製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大大製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引導和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延緩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

1.2 中小企業誠信方麵的不足

在人大會議上總理報告中提到,要建立信用管理體係,反映了決策層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完善的信用擔保體係,能使擔保機構真正成為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緩解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矛盾,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多年來,銀行是中小企業獲取融資的主要渠道,但由於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和信用缺乏,使銀行從這些企業獲得信息和對其加強監管的成本過高,銀行惜貸的現象非常普遍,中小企業存在著債務融資缺口。應當承認,改善銀行與中小企業信貸問題的一個重要步驟,即是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係。

2 加強融資環境建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條件,采用股權激勵等多種辦法和措施,充分調動各級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共同圍繞企業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工作。加快推動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打破地區、行業、所有製的界限,可利用其他經濟成分以資本、技術參股、控股或持股經營,加大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方麵的力度。

2.1 如何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條件。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時,不能隻盯著銀行,應該著眼於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的融資係統。貸款難的背後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外部難以得到企業的信息,中小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特別是長期規劃和財務管理。從企業外部環境來講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因其資金規模小,無力經營大額的貸款項目,恰好以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有利於小額誠信貸款業務的開展。

2.2 健全和完善信用管理機製

企業是自負盈虧、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消亡的一個經濟組織。由於商務信用體係建設滯後,企業信用意識不強,使得應收款項回收困難,長期以來信用問題和拖欠風險問題始終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題,經營中出現的欠賬、壞賬給企業造成流動資金緊張或經濟損失,擾亂了正常的市場體係,影響很大。信用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適應信用經濟特點的新型管理模式,特別是要建立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管理機製。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規範信用行為,加強信用管理,是增強中小企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擴大融資渠道的途徑,是疏通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