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隻眼看文壇(1 / 1)

第三隻眼看文壇

卷首語

哪裏是門可羅雀,是一隻雀都沒有!

——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美國書展上,中國著名作家蘇童的一句玩笑話,道出了中國作家贈書台在書展上乏人問津的窘境,一時間引發了國人對“美國人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的懷疑。

知識分子從未像現在這樣墮落過。

——方方如是說,此話真假暫且不論,單是這“墮落”二字就足以讓許多知識分子們心裏著實不痛快一陣子了。

我當初說不喜歡魯迅,主要是因為他的雜文,《野草》除外。我說過我對文學有三恨——第一恨是曹雪芹的“紅樓”未完,第二恨是魯迅的《野草》太少,第三恨是孔夫子“刪詩”太多。

——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王鼎鈞如此評論曹雪芹、魯迅、孔夫子,嗬嗬,文壇三大恨啊。

現如今許多作家都在文壇混,同那些所謂的批評家抱成一團來欺騙讀者。因為現在大多數讀者還不夠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壞。當今時代是作家們“混”的黃金時代,為掩飾自己的才華耗盡,就把“混”稱之為“轉型”。

——殘雪對當下作家和文壇的批評毫不客氣,小編讚一個,女漢子。

兩千年文脈已斷。五四那一代精英,陳獨秀、魯迅、周氏兄弟都是山村地主家的孩子,十九世紀的八零後。可今天再也弄不起來像“五·四”那樣的運動了,因為今天的精英,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都轉移到城市裏來了。造成的結果是,把一個兩三千年以來遍布全國草根文化的文脈從根部徹底切斷,所以一個兩三千年的文化搖籃就完全不存在了。

——陳丹青不無憂慮地表示。小編想,斷了就斷了吧,時代使然,沒什麼好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