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Life/第一生活
作者:
管理境界與境界管理
袁嶽
如果我是一個生意人、一個創業者,什麼是我的管理呢?
很多生意人最多叫做企業主,而不能稱為企業家。是的,可以有這樣的區分。如果讓我來劃分兩者的區別,前者就是遇到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意人,而後者則有相對係統的想法與體係,而且有相對穩定與機製化的管理資源獲得渠道。魯培康先生在本書中用科學、品牌、文化、聲譽、倫理這五個要素來構建所謂境界管理,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分析架構。
本書強調,管理境界可視為企業所能達到的管理層級,境界管理則是內含了一套管理要素與方法的管理模式。如果我用這個架構,那麼我就可以看到喬布斯基本上是健全的,也可以歸為管理境界高的;王石也可以得到不錯的認可,但中國的其他首富級別的企業家的管理境界卻未必都是很好的。而魯培康先生最為客觀的一個做法是提出了境界管理的分階段論:“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業境界管理的五個階段與五種模式,五種管理依次遞進、不斷提升,構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論模型。”分階段論,符合企業前進的基本節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經驗。
我在基本判斷與分析上非常讚同魯先生的模式,尤其是關於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問題。關於中西管理特色,素有爭議,但以理論界之爭為多,而在麵對管理實際問題的時候,一個行動者可能就是需要在盡可能多的選擇中進行選擇。坦率地說,國學理論在麵對當代問題、西方管理在麵對中國現實時,都沒有提供充分與完全適用的解決方案,因此在為實際管理行為提供營養與解決選擇思考方麵,中西管理素材越多越好,根本沒到彼此排斥的時候。
如果我一定要對魯培康先生的管理理論提點補充意見,那主要是兩點。一是,對於方法論要格外高舉。盡管魯先生的五重境界管理模式本身也包含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但是對於中國管理學界普遍輕視與忽略甚至誤導學生輕視管理工具、技能與方法論的傾向,我覺得有必要特別將方法論或者工具體係作為境界管理的一個關鍵要素。無工具無管理,這也是管理與一般哲學、社會學或者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區別。二是,要特別提醒讀者關於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問題,是的,存在有漸次提升的經驗案例與現象,但是正如魯先生特別注明的那樣,存在著另外一種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創業階段就已懷使命,很講究信用,很講究道與德,恰恰是那樣的模式超越了這種漸次提升的簡單時序模式,而使企業獲得了不同尋常的發展。我自己的經驗也是,管理也是一種稟賦,不能以發展為理由容忍自己不當甚至不法的原始積累,當DNA植入,在這個基礎上立的身就算未來有爭取立德立道的機會,也許依然可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難脫出贖罪層次。當然,境界管理之說,見仁見智,魯先生之作開啟一個可供思考的開闊話題,其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