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盈利真相

特寫

作者:葛沐溪

在經過數年的瘋狂追捧之後,電子商務似乎再一次走到了岔路口。

縱觀電商的2011年,上下半年確實經曆了冰火兩重天,過山車般的體驗讓電商們苦樂交加。尤其是行業下半年,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窗口的關閉——2011年8月,土豆網艱難上市,之後再無中國內地企業在美國上市。這造成的結果是,電商創始人難以通過IPO募資,電商的投資者們難以套現。

“電商過冬”的說法應運而來。多數電商在融資無錢、上市無期、盈利無望的窘境中苦苦掙紮,以至於一些電商大佬們的掌舵者都發出了悲觀的言論,樂淘CEO畢勝和京東商城CEO劉強東相繼發出“騙局說”和“黑暗論”,認為電商目前的局麵糟糕透頂,長此以往難免失敗,這種論調更是加劇了業界的失望情緒。

在這一背景下,凡客成了重量級的出頭鳥。繼“裁員門”、“虧損門”和高管出走事件之後,各類來源不明的爆料依然甚囂塵上,死庫存十幾億、人員工資每年至少5億、銷售額尚不夠維持營銷成本、四年累計虧空可能超20億……盡管當事人先後予以澄清,關於凡客體質是否健康的疑問依然紛至遝來。

在經過數年的瘋狂追捧之後,電子商務似乎再一次走到了岔路口。

其實,不隻凡客,整個電商都處於虧損狀態。銷售額上漲500%仍然發現無法盈利之後,鞋類領域最大的電商樂淘網CEO畢勝隻好承認,“電子商務是個騙局”,嚴重的賠錢賺吆喝,“從亞馬遜開始一直到現在,所有的電子商務公司沒有規模化盈利。

有一個笑話在電商圈流傳甚廣。老婆問做電商的老公:“你們公司盈利嗎?”老公回答:“我們是電商。”老婆不解:“你們能盈利嗎?”老公重複:“我們是電商。”老婆很堅持:“你們什麼時候盈利?”老公有點不耐煩:“不是說了嘛,我們是電商。”

在電商圈裏,談盈利是一個多麼掃興且無厘頭的話題。可是,還是必須要談。沒有盈利,電商又如何能上市並賣個好價錢?投資者們又如何順利套現?

據投中集團統計,2009年到2011年11月,PE、VC投資電商行業共有225筆,這其中千萬級美元的投資比比皆是。雖然這裏麵不乏多家基金投同一家公司的情形,但這一輪過冬,對電商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負麵影響都非常大。

凡客五年成長:快並痛著

順子

某種程度上,這是電商的邏輯——投入的是廣告,“擠”出的是銷售額。

2011年冬天的最後時分,凡客(凡客品牌的主要實體公司)陷入一場同行和媒體的口水中。12月初,署名“凡客老員工”的爆料者說,凡客人不敷出,資金鏈即將斷裂,估計撐不了多久。爆料者還透露,凡客產品銷售不力,庫存達10多億元,營收僅過營銷成本,4年來累計虧損約20億元。隨即凡客CEO陳年出麵低調否認20億虧損,但顯然,從裁員風波到上市夭折等一連串的波折,陳年的回應難以打消外界對凡客的質疑。

以服裝銷售起家的凡客,正是第三波互聯網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從2007年10月創立至今,凡客僅用了4年多時間便站到了領先行業的雲端。而從IPO延期、高管離職到年度銷售遠低於預期,2011年年底一個多月的時間,凡客便從雲端跌落回“人間”。這中間,不乏許多中國式電子商務公司必須麵對的共性問題。

在模仿中創新

2007年的一天,編過雜誌、寫過小說,運營過卓越網,唯獨沒有任何服裝行業經驗的陳年,發現了一個叫PPG的服裝銷售公司。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PPG一無廠房,二無設備,三無門店,有的隻是市場部、設計部、呼叫中心及倉庫,以輕資產的商業模式,甩掉了龐大的製造業務,將重心專注於銷售、產品品質監控和品牌建設上,從而迅速崛起。

多年的電子商務從業經曆使得陳年對PPG這種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對服裝行業調研幾個月之後,陳年決定學習PPG模式,開始再次創業。2007年10月18日凡客正式上線,在網上賣起了風格和PPG極為相似的男士襯衫。

但凡客剛剛走上運營軌道,行業就發生了“地震”。老大PPG陷入資金鏈斷裂、拖欠巨額廣告費的醜聞中,多名高官離職、CEO李亮潛逃美國……隨後,類似網站關閉的消息不停傳來。

好在2008年初,還處在“模仿”PPG階段的陳年就發現了PPG運營中幾個可能致命的弱點——PPG雖然號稱互聯網品牌,但其95%的銷售額來自郵購目錄和電話銷售,而不是互聯網;PPG在電視和平麵媒體上大量投放廣告,營銷成本非常之高,而這些投入帶來的實際收入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這就意味著公司的資金鏈很可能會斷裂;PPG過分重視營銷,但在生產環節以及物流服務質量的控製上顯得不足。

陳年迅速摒棄了PPG和其追隨者一直信奉的推廣路徑,轉而把重點放在了互聯網推廣上。從2008年1月開始,凡客開始嚐試在互聯網上投放一些廣告。一個月後,訂單量首次突破了1000萬元,來自網絡的訂單達到了50%。這個讓人興奮的結果驗證了互聯網營銷的路子是對的。從2008年3月開始,在各大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甚至是一些小網站以及P2P客戶端上,開始鋪天蓋地的出現了凡客的68元POLO衫“初體驗”廣告。

“這種方式成本很低,因為我們是采取按廣告效果計量分成的方式,隻需要支付很少的廣告費甚至不用支付。”卓越和當當慣用的手段被陳年很好的利用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