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業弱勢群體”引發的大學英語教學反思
英語教學研究
作者:張寶 劉新榮
摘 要:我國高校裏外語學習方麵“學業弱勢群體”(ADG:acade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的存在是不容忽視和回避的現實,這引發了語言專家對外語學習中個體差異的關注。造成個體差異的因素一般被分為兩類: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外語學習個體差異進行分析,在認同個體語言認知能力差異存在的同時,指出應該在實際外語教學中體現對該差異的尊重,並在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下改善現有的外語教學。
關鍵詞:個體差異;認知語言學;語言認知能力;學業弱勢群體;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1)06-0004-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2.001
1. 引言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學曆類軍事工程院校,屬高考提前批次一本。和全國其他高校一樣,雖然近年來學員英語入學分數日益高漲,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學員嚴重偏科,對英語學習充滿畏懼情緒和痛苦回憶。這種個體差異給英語教學活動帶來嚴重影響的同時,也給善於思考的教師帶來了諸多困惑和思考:造成個體差異的根源在哪?英語是刻苦努力就能習得的嗎?教師應該怎樣幫助不擅長英語學習的學生征服英語?
其實,幾乎在中國的每一所高校裏(尤以理工科類院校為典型),都有這樣一批外語學習方麵的“學業弱勢群體”。因缺乏外語學習能力而焦慮不安、失望沮喪,他們的外語成績要大大低於其他課程的平均成績。甚而,他們中的一些人更是因為英語方麵的弱勢影響到畢業後的深造和就業。這一現象的普遍性引起了很多外語和教育方麵專家和學者的關注(顧偉勤,2008:62)。
2. 個體語言認知能力:造成外語學習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
現實中經常會發現,很多人輕鬆就能把英語學得很好,而另外一些人則是費時低效。這兩類極端的例子帶給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很多啟發和動力,於是他們紛紛開始了外語學習個體差異的因素研究。在過去的十多年,我國外語界在該領域的研究蔚然成風並且成效顯著(文秋芳,1995;馬廣惠,1997;單士坤、穀旭,2008)。這些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分析形成個體差異的原因:學習方法、動機、策略及性格。而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外語學習個體差異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研究即是這方麵的一次嚐試,希望給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點借鑒。
2.1 語言學能和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能力觀
語言學能(language aptitude)也稱語言潛能或語言能力傾向。綜合許多語言學家的解釋,預言學能就是學習外語所需要的認知素質或者學習外語的能力傾向,即一種固定的天資(楊連瑞、李紹鵬,2009:148)。它取決於學習者的某些相對穩定持久的特性的總和,是一種類似於音樂或繪畫天賦的特殊才能。語言學能由以下四種認知能力構成:(1)因素代碼能力;(2)語法感知能力;(3)語言歸納能力;(4)機械記憶能力。因此,語言學能是一整套由不同的能力所構成的組合,它能使某些學習者比其他人更快地學會一門語言(轉引自顧偉勤,2008:63)。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一個結構有序的、具有規約性意義的語言構式組成的清單庫,是總體認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能力觀意味著,語言能力以具體的語言項目為基礎,具有社會文化特征,語言項目之間形成一定的結構關係,是逐個習得的(劉正光,2009:29)。
2.2 認知語言學對個體語言認知能力的解釋
不難看出,盡管表述不同,以上兩個概念實際上指的是同一事物:個體的語言認知能力。Chomsky的《句法結構》發表後,“語言能力論”理論風靡一時(1980)。根據以上定義,語言是具有生物學意義的能力。正是這隻“無形之手”,操控著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有的學者認為語言是一種能力,外語能力的形成和獲得應該是一個學習者生理和心理發展變化的過程(寧春岩、寧天舒,2007:39)。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語言學家在承認個體間的確有語言學習能力差別的同時,也反對“語言習得天才說”。因為天賦隻是認知的生理基礎,沒有通用認知處理機製,尤其是記憶功能的啟動和不間斷運行,再好的語言學能也是資源浪費。顧偉勤(2008:62)就認為,在各項技能學習中,學能的差異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比對任何其他技能學習的影響似乎都要顯著。不過學能低並非意味著學不好英語,隻是意味著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讓課堂教學和教師大有作為。
3. 認知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認知語言學緊緊抓住人類是怎樣認識頭腦所處的世界的,認為語言研究應該融於對人類的經驗的研究,而不是將語言視為純粹的、不受其他因素幹擾的形式(藍純,2010:109)。基於這種認識,認知語言學誕生的30年間,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從對語言和認知的研究上逐漸轉向對語言習得與語言教學的影響上(劉正光,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