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作者:王彤
今年上半年的藥家鑫事件引起了社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次高度關注,駕車撞人之後,對受傷女士張妙連捅八刀致其死亡的大學生藥家鑫,竟然一向是同學老師眼中文靜內向的乖孩子、好學生,這樣大的反差再次說明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隱蔽性與嚴重性。
近日,一份來自天津市政協科教委的調研報告表明,高校中存在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達到學生總數的4%-5%,覆蓋本科生及研究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麵,最常見的是抑鬱、焦慮、自卑、恐懼、壓力和適應不良等情緒問題,容易導致休學、退學甚至產生暴力攻擊、自殺等過激行為,今年的藥家鑫,前些年的馬加爵,大學生暴力血案頻發不禁讓我們發問,這些受著十餘年教育的天之驕子們,他們怎麼了?
讓我們用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論”作比: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製,水隻能盛到短板的高度,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製因素”或稱“短板效應”。如果把大學生的各項素質比作組成木桶的各個木板,那麼如今不少大學生最短的那塊木板恰恰是心理健康。造成大學生心理不健全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又將如何補上他們心理的短板呢?
短板一:自我
2011年9月10日晚上,北京延慶縣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4男2女共6名大學生因冒險登野山被困在大海坨山上,鬆山消防中隊隊員經過11小時救援,終將這6名第一次登野山的大學生救下山。然而這些大學生在獲救後卻沒有對救人者表示感謝。當麵對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詢問時,他們先是避而不談,後稱自己是大三學生,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生日。而其中一名男子說這裏寫的可能並非都是他們的全名,“我們平時就習慣這麼彼此稱呼”。這名年輕人稱之所以回避姓名、身份等問題,是因為擔心事情傳到學校後,影響他們保研之類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事件並非個案, 2010年12月12日,18名複旦等校的大學生在安徽黃山風景區登山探險時迷路,在當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學生全部安全脫險,但黃山風景區公安局24歲的民警張寧海在護送學生們走出危險區時,不幸墜崖犧牲。下山後,複旦學生冷漠的甚至連張寧海的追悼會都沒參加,就匆匆回去了。我們有必要反思,是什麼導致了這些高等學府的學子們會有如此自私的表現。
現階段大學生主要出生於1980年代末期,正是中國獨生子女熱的高潮階段,從小受到全家人的關注或者說伺候,沒有兄弟姐妹,相對單純的學校生活以及繁重的課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自我意識中會自覺形成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自我意識的極度膨脹導致對於他人的漠視,這一點在社會交往中體現出來。
短板二:脆弱
2011年1月1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墜樓身亡。
2011年1月5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一男生跳樓身亡。
2011年1月5日,武漢某大學一大四男生跳樓身亡。
2011年1月16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一學生從宿舍樓墜樓身亡。
2011年1月19日,石家莊信息工程學院大三一女生因“求職壓力過大”而自殺。
2011年1月20日,北京物資學院研二一女生跳河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