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中原就分九州:冀州、青州、豫州、揚州、徐州、梁州、雍州、兗州、荊州等九州。自古就有分久必和,和久必分的說法,可是自周末,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之後分裂的局勢就越演越烈了,直到和氏璧的出現。
相傳和氏璧最早現於幽州,也就是趙國,當時的趙王很喜歡收集奇珍異寶,每每獻寶之人都可以獲得一官半職,於是趙國百姓爭相的向趙王獻寶。有個農夫在耕地之時發現了一塊石頭,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個千年奇珍,於是就將它獻給了趙王,趙王連忙找專家鑒定結果認定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憤怒的將農夫全家抄斬。這也注定了趙國無法問鼎中原,因為這個石塊就是以後的傳國玉璽和氏璧。
後來,在趙國的另一位國君在位時,不小心打碎了這個石塊,裏麵竟然發現一塊完美無暇的碧玉,在戰國時代人們有著佩玉的習慣,那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尊貴的寫照,於是這個和氏璧就引起了嬴政的窺視和鼎鼎有名的“將相和”的典故,然而將相和並沒有阻止當時秦國一統九州的宿命。
公元前221年,嬴政登基稱帝,他覺得自己的功績高於三皇五帝於是始稱皇帝,令李斯在和氏璧是鐫刻“受命於天,永壽且昌”八個字,這也是他當時真正的心理寫照,可惜天不從人願,短暫的秦王朝在始皇帝去世不久就滅亡了,於是中華九州再次陷入戰火。也許是上天的憐愛吧,幾經硝煙後終於有了漢朝的強大,它修養生息,勵精圖治讓烽火中的百姓有了第一個治世“光武中興”。
花開自然會有花落,日出又豈能沒有日落?一個朝代的興起自然也會有它的滅亡,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群雄並起,三分天下,隨後短暫的晉朝,五胡亂華,南北朝並立,一晃又是數百年,直到隋唐盛世,這以上的王朝都是漢族強盛,皇帝也是血性之人,他們通用的國璽就是那個曾經被始皇帝命為傳國玉璽的和氏璧,就是在三國時期被孫策拿給袁紹換兵馬的傳國玉璽,不過很可惜,唐末五代十國之亂使那個至寶遺失了,以至於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時沒能用上這個號令天下的印璽,並且從此失傳。
它的遺失使漢族不在像曾經那般強盛了,靖康恥,尤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明王朝就像家族內亂,為皇位的手足相慘,那元和清不需多言,壓跟就是少數民族的政權,雖然戰爭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的凝聚力卻不在那麼強了,和氏璧的遺失連帶著,所有人都遭殃。最另人無法忍受的是近代史中的國人的麻木不仁。
和氏璧的遺失將成為中華曆史上一個永恒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