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山東商幫(1)(1 / 3)

始於春秋,鼎盛於清初,衰落於清末

主營:礦產、棉織、煙草種植、水果等業

大柔大剛善抓商機規範管理尊重人才

春秋財神範蠡

範蠡,字少佰,楚國人(今河南南陽),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著名商人。

範蠡曾在越王勾踐手下充當謀士20餘年,為越國滅吳、稱霸中原,立下大功,但他深知勾踐的為人,認定可與其共患難,難與其同安樂,於是功成身退,離越入齊,改名鴟夷子皮,後至陶(今山東定陶)經商致富,成為億萬富翁,自號陶朱公,民間尊稱為財神。

財神範蠡,神在哪裏?

神在有戰略眼光、風度大氣

經商是為了賺錢,這是人人皆知的,但範蠡卻不做金錢的奴隸。範蠡經商積蓄了數十萬資產後,就“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史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通過讚助、捐獻,樂善好施,結下人緣,產生社會效應,為今後的更大發展築橋鋪路。正是這種看得遠、拿得準、提得起、放得下的謀略家、大商人眼光和氣度,使他經商不久,便從一個小商人成了億萬大富豪。

神在明察秋毫、把握時機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史記·貨殖列傳》)。範蠡認為,經營要有預見性,當某種商品上漲到極貴時,預示著價格就要下跌,就應該像對待糞土一樣,毫不吝惜,及時出售;當某種商品下跌到極賤時,就預示著價格要上漲,就要像對待珠玉一樣,極為珍惜,及時收購。他就是這樣“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賤買貴賣,低進高出,賺取價差利潤。

“行如流水”。範蠡主張貨幣與商品要加速周轉,周轉越快,賺錢越多。

“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認為,選好經營地點是經營致富要訣。他之所以“止於陶”,是由於陶地處中原,交通發達,是當時商埠要地。

神在能料事如神、知人善任

範蠡還主張“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範家一則小故事,可略見一斑。

在範蠡晚年,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投入大牢,他準備派剛成年的三兒子帶千鎰[1]黃金到楚國去打點營救。大兒子要求派他去,範蠡不依,大兒子認為是看他沒出息,憤而要自殺。範夫人也力薦老大去,範蠡不得已,隻好勉強同意。

範蠡交給老大一封致老友莊生的信,並嚴肅叮嚀道:“到楚國就把黃金千鎰送給莊生,一切都請他去幹,你千萬不要過問。”

大兒子到了楚國,遵父命將信和黃金送給莊生。莊生吩咐道:“你立即回去,即便你兄弟被釋,也不要問所以然。”可老大不聽告誡,又自作聰明拿錢去賄賂楚國一個權貴,自己留下來聽消息。

莊生雖然窮居陋巷,但他並不貪圖範蠡贈金,準備事成後歸還。這些情況老大全然不知。

莊生晉見楚王,詭稱天下有星宿出現,將不利於楚國,楚王素來信仰莊生,問其有何解囊之法,莊生說惟德政可除之,楚王決定大赦囚犯。然而赦令未頒,卻被接受範少爺賄賂的權貴先知,便告訴老大。老大以為楚王一發赦令,老二就會被釋,何必白送千金給莊生,於是立即去見莊生說:“聽說楚王將發赦令,那我兄弟可被釋了,故而來告辭。”莊生情知其用意是想要回黃金,便將黃金原封不動退還了老大。老大以為救了老二又沒花銀子,高興地攜金而出。

莊生痛恨自己被老大這小子所玩弄,再次晉見楚王道:“日前大王因星變將行赦令,但我聽國人傳言,說行赦令是為了天下巨富陶朱公的兒子殺人被囚,陶家向大王左右行賄之故。”楚王聽後大怒,決定先殺了陶家兒子再下赦令。於是,老大終於哭哭啼啼帶著老二的屍體回家。全家人自然傷心痛哭,範蠡卻鎮定地對夫人說:“我料定老大要害死兄弟才回來的。因為老大並非不愛兄弟,隻因為惜金如命,舍不得千金送人,而小兒子在財富中長大,不珍惜金錢,所以我堅決要派小兒子去,就是如此。我早就料到這個結果的。”

春秋理財謀士計然

計然,又名辛研,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主要謀士,他向越王勾踐獻計獻策,對越國的複興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又是億萬巨富範蠡的老師,範蠡的經營思想主要是受計然的影響。

計然經營思想的精髓,就是未雨綢繆和運籌帷幄。

未雨綢繆

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之。故歲在金,穗;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穗,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史記·貨殖列傳》)。這裏,計然說了四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