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1984(1 / 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饒縣,華夏共和國北方省SY市轄下一個普普通通的縣,一個以農業為支柱性產業的國家級貧困縣,硬要說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饒縣位於邊界有一個通向蘇聯的口岸。

饒縣位於北方省東北部,與蘇聯隔江相望,南部與WD山脈相環抱,北部與三江平原互相依托,縣內既有秀麗的山川,又有廣袤的平原,江河縱橫水源充足,是個天然的農林生產基地。

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曆史和政治原因饒縣工業並不發達,僅有一些木材加工廠和一個規模不大的鋼鐵廠。

豐西鎮,饒縣四鎮之一,位於烏蘇裏江江邊與蘇聯僅僅一江之隔。豐西鎮有饒縣唯一的一家鋼鐵廠,鋼鐵廠名叫紅星鋼鐵廠,規模雖然不是很大,卻也養活了鎮上大多數家庭,原因無他,豐西鎮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年男性是紅星鋼鐵廠的員工,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從事與紅星鋼鐵廠有關的活動。

1984年的豐西鎮,隻有兩條不過裏長的大街,大街以青石鋪就,大街兩旁零零散散的分布幾家小店鋪外,就隻有平房連個樓房都極為罕見。青石路由於常年失修,早已坑坑窪窪走在上麵不僅膈腳,每逢下雨天還到處都是水坑,一踩一身泥水令所有行人無不為之皺眉。

紅星小學是紅星鋼鐵廠為了職工子女上學方便而特意建造的,開始時隻收紅星廠子弟後來漸漸擴大到招收全鎮學生。紅星小學就位於繁華的大街附近,學校由兩棟三層教學樓和一個簡陋卻麵積廣大的操場構成,教學樓上金光閃閃的“紅星小學”四個大字顯得特別紮眼。紅星小學的教學樓也因此成了豐西鎮的標誌性建築,這其實要歸功與豐西鎮的前任鎮長李清源,李清源堅持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兩棟教學樓是在他的堅持下才建出來的。

在李清源的重視下,豐西鎮孩子的入學率也是全縣最高的,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在後世看來這個數字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可是在大動亂剛結束沒幾年的1984年就顯得殊為不易了。

“同學們,大家一起跟老師朗誦‘一去二三裏’預備齊”紅星小學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一個三十多歲的女老師正在教孩子們朗誦課文。

“一去二三裏......”孩子們齊心協力、卯足力氣的大聲朗讀到,聲音之洪亮就連隔壁班級都聽的清清楚楚。

“很好,同學們朗誦的非常好!”女老師對孩子們的朗誦感到非常滿意,喜笑顏開的點頭稱讚道。當她的眼光掃視到最後一排一個靠窗戶,正盯著黑板發呆神遊物外,不知在想什麼的孩子時,女老師不禁長歎一口氣。

這個身材不高、瘦瘦弱弱卻有著一雙明亮大眼睛的男孩叫張振華,父親張嶽是當年下鄉的知青,為支援饒縣修建紅星鋼鐵廠而來,後來與蔣英相識相戀就留在了饒縣。母親蔣英是個地地道道的饒縣人。父親張嶽早年就父母雙亡,因此家裏隻有外公外婆和一個尚未參加工作的舅舅。

張振華的父母由於要養家糊口,因此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管理教育張振華,好在家裏的老人都已經退休了,倒是也不用擔心沒有人照顧小振華,因此小振華從小就跟著外公外婆。

對於這個聰明、安靜、嘴甜的外孫,兩個老人簡直就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著”,老人雖然對小振華極為寵愛,但是對他的品德教育卻極為重視,小振華倒也不虞有成為紈絝的擔憂。

女老師對小振華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從自己接手這個班級開始,這個上課不是發呆就是看課外書的孩子就引起了自己的注意,為了讓這個孩子能專心學習,她可是頗費周章。甚至連請家長這種大殺器都用上了,可是到頭來卻絲毫沒有效果,小振華依然我行我素,上課還是什麼都幹,就是不聽課。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他從來不打擾別的孩子學習。

當然了小振華不聽課是有這個資本的,張振華從前不顯山不露水表現與常人無異,可是自從半年前一場高燒後,如神靈附體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資。剛剛七歲的他在短短半年內就背誦了近千首唐詩宋詞,語文水平不比高中生差;小學數學對小振華來說更是小菜一碟,他曾經在半小時內做完五年級的期末試卷並取得滿分;地理、曆史、政治這些小振華都有所涉獵,他的許多觀點就連學校老師都驚歎不已;最令人吃驚的是小振華還利用五十年代的俄語教材自學了俄語,現在小振華已經可以熟練的運用俄語與人對話了。(饒縣位於邊界,偶爾會有些俄國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