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儉一行人驅馬車駛向樓蘭城,一路小心躲避。這天晚上,張成儉和莊夢蝶想繼續趕路,但被魯智勇阻止了,說:“成儉兄,嫂子,晚上雖有月亮,但這幾天地震不斷,路麵裂縫越來越寬,晚上有時不易看見,還是算了吧,安全第一啊!我們找一空闊無樹木且遠離懸崖山頂的地方休息,等明早天亮再趕路不遲”。“也好!”張成儉讚同道,“還是安全為上”!張成儉一行人找了一處空闊無樹木的地方用樹枝、雜草搭了一個臨時草廬輪流休息。莊夢蝶和兩個小孩先休息,張成儉和魯智勇聊天。魯智勇詢問道:“成儉兄,我看見今天那條小溪開始水非常清且有魚,使我想起《大戴禮記·子張問入管篇》中的話:‘水至清則無魚’。不知成儉兄以為此話有理否”?張成儉聽後,堅決道:“此話大大謬矣!首先,隻說此話所指的自然現象。河水太清就無魚嗎?這話本身就不對。水清魚生存得反而很好,太濁的水反而不利於許多魚的生存。河水太清魚因為背麵與水的顏色近似,魚不遊動或人不細看就不易察覺,故許多人說水清而無魚。另有就是水清河中魚因為人類的貪欲被過度捕撈而致很少以至絕跡,非水清而無魚。因此,從本意上說此話不對。其次,再以此話的引伸義:為官當政來說,此話還是大錯特錯!隻有政治清明,官員個個清正廉潔、奉公守法,所有官員都不敢貪才能使官員真正為民做主;百姓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百姓生活也就會幸福美滿,社會才能平安和諧。否則,為官者貪髒枉法,冤假錯案不斷,百姓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且所反映問題不解決,就會引發民怨甚至導致官民衝突,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動蕩。這個曆史上屢見不鮮,要引以為鑒啊!之所以許多人認為‘水至清則無魚’是對的,那是貪欲作祟,更是貪官和腐儒故意宣傳誤導的結果。因此,我認為不管是孔子、老子,還是釋伽牟尼,聖人和百姓都不是完人,都有錯誤或偏見。我們讀書要多思考,多以實際出發,終會發現不足和錯誤之處,絕不可過分迷戀聖人之言”。魯智勇聽完,讚不決口。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道:“成儉兄,你說書多的浩如煙海,如何讀法”?張成儉誠懇地答:“我自己一般讀書分粗讀和細讀。一般的書粗讀了解即可,重要的、對我有用的書則細讀且要弄懂弄透。讀書要讀源頭,這樣才可得知正解。如:讀《論語》、《道德經》即可知儒家和道家思想精髓。畢竟其它兩家之書隻是後人對這兩本書的理解注釋,那隻是他們的見解。我們應該讀源頭之書,自己去理解,而不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的理解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適合你。另外,讀書不必非要記住,隻要理解書中精髓即可。要廣讀書,多讀書”。魯智勇道:“受教了。”兩人又聊了會,然後輪流休息。天亮後,張成儉一行人才繼續向前趕去。一路上,死屍不斷出現,眾人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