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勳主政廣東:改革開放天下先
閱讀封麵
作者:齊風
提到改革開放,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廣東、特區、鄧小平等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實30多年前,在中國的南海邊,有一群懷著激情和夢想的人,從十年浩劫的餘殤中站起來,率先喊出了改革開放廣東先行的呼聲。其中最該提及的還有習仲勳。
1978年4月,65歲的習仲勳到廣州擔任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實際主持廣東的工作。盡管這一職務與“文革”前擔任的國務院副總理相距甚遠,但這畢竟是他飽經憂患、與世隔絕了16年之後,重返政壇,那種渴望為黨和人民工作的心情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
然而,習仲勳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將麵對的是劫後廣東百業凋敝的經濟形勢,異常嚴峻的偷渡大潮,大量的冤假錯案和人心浮動的社會危機。這些都讓這位經曆了戰爭年代和曆次運動的革命前輩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但也堅定了他改革廣東,紮根廣東,親眼見證廣東發展的決心。
在上任初的一段時間裏,被一連串問題困擾著的習仲勳,經常徹夜難眠。一番思考之後,習仲勳認定,這一切嚴峻的形勢,說到底是體製,關鍵是政策。如果中央給廣東一些特殊政策、機動餘地,廣東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經濟搞上去。
12月11日,習仲勳接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習仲勳主持召開了對於廣東具有曆史性轉折意義的會議。正如他自己所說:“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如果廣東還是慢步或原地踏步,我們心裏也不安。”
對於廣東率先實現改革開放,習仲勳的功績在於他向中央要“權”所做的努力。1979年4月,習仲勳再度赴京出席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上,習仲勳直諫中央:“廣東省委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幹。”“如果給廣東一個特殊政策,經濟可能幾年就上去了。”習仲勳的建議得到了鄧小平的支持。
1979年7月19日,中央下發了“中發[1979]50號文件”。“50號文件”明確規定:“出口特區”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正如習仲勳所說:“廣東這事,今天不提,明天不提,後天也要提,你不提,中央也要提,中國發展到現在總得變,拚老命我們也要幹。”
從1978年4月到1980年11月,習仲勳主政廣東共兩年零八個月,卻成為他“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之一”:帶領廣東“殺出一條血路”。在這段時間裏,“逃港風”幾乎銷聲匿跡,“彭湃案”“李一哲案”等幾宗大案冤假錯案的平反,重聚了民心,贏得了廣東人民對他的佩服和崇敬。
2014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第36個年頭。在全麵深化改革進入攻堅克難的時期,我們更應拿出習仲勳當年改革廣東的勇氣,啃掉硬骨頭,努力把改革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