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韓誌遠(1 / 3)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市場策劃與傳訊部總經理

當年為什麼會想到從成都考到上海來讀大學?

因為我父母都是大學老師,我從小生活在學校的大院裏。我周圍的一些家庭的子女從小學讀到大學基本上都不需要走出這個大院。這樣的生活,我覺得挺無聊。所以,我考學校的時候就想考得遠一點。我高中是在四川省的一所重點中學讀的。初中的時候成績很好,但高一的時候差點讀不下去了。因為高中住校,感到很新鮮,每天都和學長一起玩,耽誤了學習,結果第一學期末的時候3門不及格,其他幾門也不理想。老師甚至勸我考慮一下是否還要繼續在省重點中學讀下去。這對我的打擊很大。我回到家裏想了很久,感覺唯有好好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決定放棄玩耍,認真讀書。經過努力,第二學期我就進入了班級的前三名。高中畢業的時候,其實挺想考北大的。那個時候學校也有推薦的名額,隻要過了四川省的一本線就可以推薦進北大。我父親鼓勵我試一下,但是列入推薦範圍的兩個專業我都不喜歡:一個是考古學,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我對這兩個專業沒有太大興趣。所以考慮再三,還是填報了上海財經大學的企業管理專業。

現在回過頭來想,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企業管理專業。因為你學了以後就會發覺,管理是門科學,也是門藝術。這是大學4年學習生活給我的最大感受。當然,很多理論是否真正適合企業的運作,這也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不同的行業在企業管理上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都有一些基本的科學方法,但是很多事情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管理的方法,關鍵在於適合不適合企業本身的實際情況,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坦率說,剛到上海的時候不太喜歡上海。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障礙,上海話根本就聽不懂。記得剛到上海的時候想著去外灘看看,坐公交車,但售票員講的都是上海話。我們怕坐過站,就站在車門口,結果遭到了售票員的嫌棄。在街上遇到人問路,對方往往躲躲閃閃,很不耐煩。但是還是有很多好心人。曾經遇到一對夫妻,很熱心地給我帶路,把我帶到了上海財大。這件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當然,還有吃的方麵也不太習慣。四川人愛吃辣,但上海這邊的口味偏甜。甚至水也喝不慣,總感覺有一股漂白粉的味道,哈哈。

但是我很快就適應了上海的生活。我這個人的適應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進入學校以後,先是軍訓,交了很多朋友,天南海北的也很熱鬧。不少人都說在大學裏經曆了很多的第一次,我差不多也是這樣。而從學習上來說,我一進大學,就給自己擬訂了一個學習計劃,完全打破專業課程的設置,盡可能地全麵學習。我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裏,花了大量的時間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上海財經大學每一個係科的專業書,我基本上都瀏覽了一遍。這就讓我以後的工作有了比較堅實的學科基礎。我想,我的優勢可能在於我的知識比較全麵,不管是公關、市場、營銷,還是對政治、經濟形勢的宏觀分析,我都懂一點。這就得益於我在大學期間的廣泛閱讀。

但你後來卻選擇了公關這一職業。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從企業來說,公關也是一種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部分。至於為什麼選擇了這一部分,大概和我比較喜歡新鮮事物有關。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看了一些關於公關方麵的書籍。畢業以後,也接觸了一些和公關相關的事務,覺得蠻有意思。2001年初夏,我在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的網絡上看到了公關員國家職業資格培訓的信息,就直接打電話去問上海有沒有這方麵的培訓。結果就認識了葉老師。記得我和葉老師第一次見麵是在福州路上的一個茶座裏。那次我們談得很愉快。下半年的時候上海地區第一期高級公關員培訓班開班,我就報名參加了,比較係統地學習了公共關係方麵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這麼說,在公共關係方麵,葉老師給我打開了一扇門,我走了進去,發現風景這邊獨好,就決心留下來好好幹一番事業了。

但要說真正從事公關這一職業,還是到了如新(中國)公司以後。我28歲就擔任了如新的公關經理。那時候人家和我通電話,都以為我有40來歲了,見麵一看覺得特別年輕,哈哈。其實當時就憑著一股激情,一股衝勁,經驗之類的是不夠的。好在如新在中國內地最早的公關合作夥伴是廣東的一家公司,老板是廣東人,年輕時擔任過廣州團市委的幹部,很有人脈也很有魄力。我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平時在工作中,許多方麵我都向當時如新(中國)公司的老總邱錦雲學習。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經營人才,據說27歲就做了伊萊克斯(馬來西亞)公司的總經理。他也沒有什麼架子,我們把他當大哥看,都願意跟著他。這是他的人格魅力。中午的時候,我們經常在一起吃飯,討論工作,商量點子,或從其他企業的案例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他讓我學會了從企業的戰略高度去思考問題。其實當時如新公司有兩個人很厲害,一個是邱錦雲,職務是中國區總裁;還有一個是如新的大中華區總裁Corey Lindly,他還是我們全球的CFO,是思路非常清晰和理性的一個人。他和邱錦雲形成了一個絕配。雖然他們兩人有時也會有衝突,恰恰形成了一種互補,一種平衡。他們兩人對財務都很精通很敏感。我在工作中,有很多機會和這兩個老總接觸,確實受益匪淺。

你從如新到東亞銀行,在工作的側重點上應該也有一個轉換吧?

對的。在如新,從最初做公關部經理到後來升任市場傳播總監,5年中工作範圍一直在擴大,後兩年還兼管一些產品推廣的工作。當然,其中壓力最大的一塊工作是處理各種各樣的危機事件,而且哪裏發生問題就往哪裏跑,就像“救火隊”一樣。到了東亞銀行,工作的重點就完全轉移到全麵的品牌規劃上去了,工作內容涵蓋了業務推廣、媒體關係、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麵。尤其是企業社會責任即CSR這一塊。但對東亞銀行來說,CSR絕對不是捐錢那麼簡單。我們提出口號:要做2.0的CSR。在我們看來,1.0的CSR主要還是以捐助為主,而2.0的CSR則是要到企業的價值鏈上去尋找一個環節,然後去創新和加工,從而更好地為你的品牌提升價值。對於銀行來講,這涉及國家金融政策和產業導向等各方麵的問題。比如,如果想對環保起到拉動作用,我們可以考慮實施“綠色信貸”的舉措。我們會拿人均產值和人均排放量做一個對比,設定相應指標。一個企業,如果這方麵基本都能達標,那它就是綠色企業。對這樣的企業,銀行可以在信貸方麵給予一定的傾斜,包括基準利率的下浮。這就能讓企業充分認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銀行也可以在各個經營網點做些宣傳,讓更多的儲戶和其他社會公眾了解環保的概念。當然,這方麵工作,我們希望整個銀行業一起來做,引導每家企業都成為綠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