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浦江對岸的巨變,燃起了王虎的創業激情(1 / 2)

1999年,注定是躁動的一年。

處在一個世紀最後一年的中國公眾,不無驚訝地看著世界和國內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5月8日,美國導彈不偏不倚地“誤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致使國內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反美浪潮,許多城市的街頭都出現了多年不見的遊行抗議隊伍;9月,上海卻迎來了美國《財富》雜誌’99全球論壇,這是美國《財富》雜誌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年會,盛況空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300多位跨國公司領導人和國內200多位知名企業家,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親臨致辭;沉寂多時的A股市場,突然啟動了“5·19”行情,似乎預示著中國經濟新一輪建設高潮的到來;而在大洋彼岸,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更是一路飆升,不少投資者一夜暴富,為互聯網所創造的神話而熱血沸騰……

莫非,這就是即將到來的21世紀的先聲?

人們都朦朧地有著某種期待,某種躁動,並因此而處於亢奮之中。

那年夏天,當剛滿25周歲的王虎靠在外灘河堤的護欄上,眺望黃浦江對岸那拔地而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和國際會議中心等一批建築群時,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情。

他落戶上海4年了。由於第一家工作單位上海東方廣播電台當時坐落在毗鄰外灘的北京東路2號,所以他養成了平時有空就到黃浦江邊漫步的習慣。4年裏,他親眼目睹了浦東陸家嘴金融區那一幢幢高樓的從無到有,深切地體會到了那種幾天一變的快節奏和高速度。這不能不使他的內心感受到一種衝擊,一種激蕩,並陡增了幾分“大丈夫自當如此幹一番事業”的豪情壯誌。

王虎是浙江義烏人,1995年來到上海。在此之前,他是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係新聞編輯專業的一名本科生。由於出身教師家庭,從小聰穎過人,他提早1年上了學,而且讀的又是5年製小學,所以他在中學和大學裏一直是年齡最小的學生之一。但這似乎絲毫不影響他在同學中的活躍程度和影響力。大學4年,他一直是社團活動的中堅分子,出任過學生話劇團團長和詩社社長,常冒出各種奇思妙想,在校園裏也算得上是個小有知名度的人物了。

人們都說,浙江人善於經商。浙江義烏,則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所在地。王虎的父母雖然都是教師,但往上追溯,兩個家族都有上百年經商的曆史傳承。這不能不在王虎的身上留下印記。雖然他讀的是新聞編輯專業,畢業後又在上海東方廣播電台當了一名編輯,頗受領導和同事的讚賞,但他卻誌不在此。剛到上海不久,他就在黃浦江邊為自己擬定了一個人生規劃,對自己作了一個承諾:讀大學用了4年,畢業後再鍛煉4年,然後就自己創業當老板,打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事業!

所以,他很快就從上海東方廣播電台“跳槽”了,先是去複星集團磨煉了1年左右,然後應聘到全球最大的IT傳媒集團——IDG的上海辦事處任職,與當時也在該辦事處的熊向東、江南春等幾位青年才俊成為同事。到1999年,王虎儼然已是IDG上海辦事處的頂梁柱之一了。他工作穩定,薪酬不菲,並已成家,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旁人看來,似乎一切都挺美滿。唯一感到不滿意的卻是王虎本人。他不想沿著這樣的軌跡生活下去。他一直記著自己剛到上海時的規劃。如今,4年時間已經悄然過去,應該勇敢地邁出這一步了!

而在創業方向上,他選擇了當時還不算太景氣的公共關係谘詢行業。

時至今日,王虎也想不清楚自己最早是什麼時候對公關這一行有所了解並產生興趣的。但新聞專業和公共關係的天然聯係,使他不可能不時時關注著中外公共關係的一些案例。尤其是在IDG上海辦事處的那幾年,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塊就是公共關係方麵的事務。由於IDG上海辦事處人員不多,所以初出茅廬的王虎經常有機會代表IDG去拜訪上海市科委計算機產業辦公室、上海計算機學會以及後來的上海市信息化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和他們一起商談工作,積累了不少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心得。他也參與了第一屆中國國際計算機與網絡博覽會等諸多大型活動的籌備和執行工作,周旋於IBM、微軟、康柏、西斯科等一些全球知名的IT公司之間,結識了中國互聯網行業最早的一批從業者,並和許多媒體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無疑,這些關係資源和運作經驗,奠定了他創辦公共關係公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