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價值取向分析電影《世界是平的》中的文化差異
他山之石
作者:龐慧慧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電影《世界是平的》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權利距離高和權利距離低、人和自然的關係:外控和內控三個方麵體現出的文化差異。認為通過這部影片,不僅使我們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更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印度的文化特點及印美的文化差異。因此提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僅要了解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更應該學會去適應不同的文化,做一個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
【關鍵詞】 電影;《世界是平的》;印美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托馬斯·弗裏德曼在他著名的《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寫道:“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用了六天時間創世,在第七天休息。而使世界變平當然用了更長的時間,它是十項重大事件—政治、技術創新、以及公司全球化事件……協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在這次過程中,我們一天也不得休息”(2006:50)。正因為這些事件的發生,今天的世界與昨天的世界已有本質的不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信息的共享,以及全球產品和服務供應鏈的形成,使全球人類的命運因此更加息息相關,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然而,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勢必導致文化衝突、文化休克、文化適應等等現象,進而影響人們之間的互相交流和理解。因此,跨文化交際逐漸成為人們所重視的學科,尤其是在跨國公司中,成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環。
《世界是平的》以導演在尼泊爾和印度的旅行經驗為靈感,將全球最火熱的話題“外包”與愛情、文化等主題結合,整個影片貫穿著印美的文化差異。雖然他們語言相通,但是文化差異卻相差甚遠。在影片中主要的文化差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權利距離高和權利距離低、人和自然的關係:外控和內控。
二、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陳曉萍(2009:34)提到Hofstede將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定義為“人們關心群體成員和群體目標(集體主義)或者自己和個人目標的程度(個人主義)”。她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在個體主義上得分為91,而印度卻隻有48。其實,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也就是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所提到的群體取向和個人主義取向。他指出(1997:61),注重群體取向的人們“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犧牲”。在做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到別人怎麼看,怎麼說。言行不一致,表裏不一,萬事以和為貴。這種取向也就導致印度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然而,美國人追求個人享受,崇尚自由。他們各做其事,各展其才,總是以“我”為中心。如果打開英文字典看看合成詞中有多少詞是以self為前綴的就可以看出“個人”在美國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要超過100多個,如:self-control,self-esteem,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dependence,self-denial,self-respect,)等等。
電影中的陶德剛到阿吉姨家時,阿吉姨出於關心談到陶德的個人問題:工資是多少?結婚了沒有?有沒有女朋友啊?為什麼不結婚啊? 這些問題在美國人看來是自己的隱私,別人無權談到這些。在談到家人時,陶德又說自己與家人不在一塊住,雖然有時也會想念他們,並且住的也不是很遠,但很少和家人見麵。這讓主管普洛和家人無法理解。在印度,人們對家庭非常重視,大部分的人際交往也限於家族之內。家人之間互相照顧,甚至同一家族之間也非常密切,一家人發生什麼事通常沒有多久大家都知道了。陶德作為普洛的上司吃住都得到了阿吉姨的照顧,幫他洗衣服,熨內褲,這些在美國是讓人無法想象的。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人,早早離開家人獨立生活,好像他們和家人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