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管理心理學這門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是與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曆史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在經濟上的崛起,使得人們意識到,所謂的現代管理不再是西方文明的專利品,東方文化背景下的文明同樣可以產生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模式,這促使人們從一個新的層麵去探究管理的本質,因而,中國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研究對於發展中國和世界的管理科學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有利於促進中國管理科學的本土化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管理學》中認為,管理不隻是一門學科,還應是一種文化,有它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工具和語言。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觀、習俗、信念的傳統裏,以及政府的政治製度中。管理是而且應當是受文化製約的。他的理論將管理與文化明確地聯係起來。
回顧東西方現代管理發展的曆史,無論是孕育出現代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美式管理還是曾經取得過輝煌成就的日式管理,兩者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現代管理理論和自身文化的融合。正是由於這一規律,美國人在學習日本管理的時候發現,那些受日本文化影響的東西他們學不了。同樣,當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發生衰退,日本企業又重新學習美式管理的時候,美國管理模式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層麵的東西,也還是不太容易為日本企業所吸收。
中國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同樣也符合這一規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西方的現代管理科學逐漸傳入中國,作為現代管理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行為科學,管理心理學也隨之傳入。在對西方管理科學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進程中,我們同樣質疑西方管理理論和模式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普遍適用性。
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沒有生長出西方式的“科學”的管理理論。但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它所具有的管理思想和經驗,特別是有關管理活動中人的心理規律方麵的思想是極其豐富的,如果說管理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起源於美國,那麼,管理心理學的思想則起源於中國。例如,管子提出“以人為本”。他認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孔子提倡“以德為先”;老子教人“治大國若烹小鮮”;莊子說:“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易經》中“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和“盛極必衰”等觀點,揭示了深刻的管理心理思想。可以說,現代中國人的心態與管理行為已深深打上了曆史傳統的烙印。因而,無視中國人自身的心理特性和管理實踐而盲目地追隨西方管理心理學研究的趨勢,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很不明智的。
正是基於上述的認識,重新審視東西方管理實踐背後的文化心理因素,對西方的管理科學進行本土化改造,挖掘和整理中國的傳統管理心理思想,尋找東西方管理文化相交彙的最佳融合點,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有利於完善世界管理科學的發展
世界管理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對東西方管理發展曆史的梳理。
淵源於古希臘文化傳統的西方管理心理思想,在近代資本主義的條件下演變為具有一定科學形態的管理理論,這一理論植根於實用主義的經濟學、唯理的哲學以及新教的個人主義道德,這使得它的產生從一開始就以追逐企業的利潤、提高效率為目標,表現為一種微觀領域的管理,因而與中國農業社會型的管理形態有明顯區別。西方管理心理學的這種進取、征服、實用的價值傾向曾經是創造近代工業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進入20世紀,卻導致了很多不良的後果,諸如生態係統的破壞,能源的枯竭和道德的危機等,甚至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因而,西方的管理從“二戰”以後就力圖從東方文化中尋找“和諧”的因素,這種“和諧”應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而以中國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為代表的東方管理文化正好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