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錢來追你——“幸福投資”的10條秘訣 (2)(1 / 2)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經曆初入職場、結婚、生子、中年、退休等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與人生階段有著直接關係,風險承受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年輕時,就算投資失利也有機會翻身,從頭再來;但隨著年齡變大,能夠投資的時間越短,再想鹹魚翻身的機會也越少。

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的財務需求會有所不同,對於投資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年輕時,衣服可以隻穿黑白灰三色,而到了年老時,反倒要穿得鮮豔些。對於一個很保守的老太太而言,如果推薦她買投機的中小盤股,可能會讓她睡不好覺。而一個急著買房的80後上班族,若勸他存五年期的儲蓄,大概過6個月,他就想解約了。

一個25歲年輕人的10萬元積蓄遭受3萬元損失,跟一位55歲中高齡者的1 000萬元財產損失300萬元,同樣都是資產虧損30%,但兩者所能承受的損失代價大大不同。這也意味著,投資人必須清楚自己的年齡與資產狀況,並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的責任與風險狀況,建立符合自己財務需求的資產組合。

從表12–1中,可看出不同人生階段理財的特點。

表12-1 不同年齡段理財建議

人生階段 年齡 理財貼士

初入職場 22~26歲 初入職場工作繁忙,開支主要是朋友聚會,理財方式應開源節流並重,此時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建議在繁忙工作之餘,以委托專家理財的方式,購買基金、銀行理財產品。而在理財品種上可以嚐試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因為年輕所以“賠得起”。

為人父母 26~35歲 要規劃好資產配置的比例,在買車、買房之餘,一定要注意手中資金的流動性。在具體理財方式上,應追求保值增值,適當負債。

中年“夾心族” 35~50歲 上有老下有小,資產配置不妨參照“梯形結構”,底部夯實,積累一些保值性的資產(如黃金、債券);中部可采取基金定投,用積少成多的形式來保值增值;而頂部,則配置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準備退休 50~60歲 退休前,資產配置應以流動性為優先,操作風格應回歸到保守,累積足夠的退休金以安享晚年。

“幸福投資”法則之六:

不攀比,尊重市場

投資股票或基金的時候,許多人都有一種想快速獲利的心態,想要找到一種理財模式,或者能快速賺到錢的投資品,好讓自己的荷包盡快鼓起來。

逐利不是不好,投資本來就是為了賺錢。但問題是,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投資者得先搞清楚這個問題,要知道大海能讓我們撈到魚,也能讓我們葬身海底,成為魚的盤中餐。

投資人想要快樂地賺到錢,筆者覺得,恢複古代農林牧漁業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古代人懂得尊重大自然,尊敬自然的力量,因此,“斧斤以時入山林”,不會濫墾、濫伐,更不會剛種下一棵樹,過幾天就把樹砍掉,或者把整座山的樹木都砍光。

捕魚的人,不會在撒了網之後,就想要快速拉網,撈到了小魚,也會把魚苗放回海裏,而靜待更大的大魚上鉤。

不管是農民、漁夫還是山林裏的獵人,他們出海捕魚、上山打獵以及下田種稻,都是為了圖一己之溫飽,從填飽肚子的角度出發,適度地進行捕魚、打獵與種植,不貪婪無度。

人類的過度貪婪,隻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抗,因此,孟子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重點就是,不要貪心,要尊重市場的規律,才能保證“五穀豐登”。

投資股票或基金的現代人,如果能保有古代這種尊重自然的美德,就可以稱之為一名幸福的投資者了。

“幸福投資”法則之七:

不要迷信預測

心理學研究證明,包括投資專業人士在內的預測,其實都是基於當天的指數作出的,因而完全不可信。曆史上,包括華爾街,也幾乎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所以幸福投資的密碼之一就是:不要迷信預測。

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預測並迷信預測,而且不亦樂乎,他們真的能預測對嗎?

道理其實很簡單,市場是數萬億資金參與的共同體,大家的合力決定市場最終的走向,而眾多投資者的合力是無法預測的。所以連巴菲特也給大家提出了忠告:別試圖預測市場。絕大部分時間,市場是殘酷的,是逆大家的看法而行的。

經常看到有人說因為相信了誰誰的預測,結果造成了自己的損失。這其中首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投資者自己身上。別人都知道自己的錢自己做主,你為什麼還要去相信一個毫無根據的預測呢?

不要迷信技術分析,曆史不會簡單地重複,市場每天都是新的;不要迷信專家,沒有人能做到天天預測準確;不要迷信投資大師,大師的投資方法未必適合你,其背後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失敗和教訓;投資就是不斷地實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