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隻有準確的預見才有準確的定位(2 / 2)

從國內的情形看,電視台的競爭並未完全市場化,其本身還帶著濃厚的事業單位的色彩。在某種程度上,電視台扮演著資源壟斷者的角色,他們的運作並不完全按商業化規律進行,有時供應商的節目內容再好,如果電視台不播,節目內容製造商也無可奈何,根本談不上任何收入。這種情形使得節目內容供應商在雙方的交易中,反而成為弱勢的一方。

在雙方的談判中,節目定價權、黃金時段、黃金頻道的資源配置權,往往被牢牢掌控在購買者手中。供應商為達到成交的目的隻好退讓,最後以節目換廣告時間的方式達成交易。

在節目內容的定位上,陽光衛視同樣走進了脫離國內電視市場現實的誤區。表麵看來,國內電視台節目有大量的“低智商”內容,這使部分受教育水準相對較高的觀眾無電視可看,“電視無文化”之說一度甚囂塵上。這為陽光衛視的內容定位提供了大環境背景。

陽光衛視致力於曆史、人物、旅遊、科技、健康、食品等專題節目的製作,格調定位高雅,文化氣息濃鬱。目標受眾群相對較明確,使其在建立初期就占據了區別於國內其他電視頻道的受眾市場。另外,其節目大多來自國外的知名製作公司及媒體,來源方麵也顯示出與國內電視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但是,實際情況是,“電視無文化”之說代表的隻是較少一部分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群體發出的聲音,而不是市場需求的主流,大多數觀眾還是喜歡看“沒文化”的節目。勞累一天的普通勞動者打開電視為的是獲取一天難得的輕鬆與快樂,自然不願去看陽光衛視的節目;青年學生雖然需要這樣或那樣的文史知識和人生智慧,但天性好玩的他們在沒有特定壓力的情況下,也不會將手中的遙控器指向這個頻道;而喜歡深刻、標榜崇高的知識分子,更多願意選擇自主性更強的知識獲取方式,諸如閱讀之類,也較少將收看電視作為第一選擇。

受眾麵偏窄,嚴重影響到陽光衛視的廣告收入。實際上,陽光衛視除了《楊瀾工作室》等極個別節目外,日常節目廣告投放量的穩定根本無法得到保證。

與每天滾動播出的驚人投入相比,產出卻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陽光衛視無奈地陷入了虧損的沼澤。

陽光衛視的虧損和沒落是必然的,因為從一開始,它對市場預測分析的失誤就決定了它定位的偏差,而定位的偏差直接決定了市場的狹小。

沒有市場的產品,誰也回天乏術。隻能走向改革或滅亡的道路。

產品最終被消費者接受才能稱之為商品,否則就隻能存放在倉庫。市場是企業的命脈,沒有市場的產品則賣不出去,沒有市場的企業則難以為繼。所以,洞悉市場行情,把握市場需求,打開銷售渠道,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