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遊城市建設現狀及對策
地方經濟
作者:嚴俊傑 陳茜
摘要:2014年作為“智慧旅遊”元年,全國多地都實質性地開展智慧旅遊建設。文章以襄陽市為例,首先明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遊”的涵義和關係,然後梳理襄陽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果和襄陽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旅遊建設的現狀,提出襄陽智慧旅遊建設應以智慧城市平台建設為基礎,智慧城市標準建立為契機,借助科技技術創新,發展特色智慧旅遊產業。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慧旅遊;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1
一、智慧城市和智慧旅遊的關係
智慧城市由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衍生而來,指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係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截止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和城市開始了智慧城市建設。歐洲國家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生態環境、交通改善、醫療衛生、智能建築等民生領域;美國迪比克市、哥本哈根、多倫多、斯德哥爾摩等城市也都相應進行智慧城市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我國於2013年1月首次公布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共90個,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基本形成東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熱點湧現的總體建設格局。
二、襄陽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遊建設現狀
襄陽是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和第二批國家“智慧旅遊”試點城市之一,加快創建智慧襄陽成為全市“十二五”期間重大戰略以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之一。早在2011年,襄陽就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理念。2013年初,襄陽市政府作出了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部署,並分別摘得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科技部授予的兩塊建設“國家智慧城市”的國牌。2013年12月《襄陽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案》確定將借助新一代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六大核心係統整合起來,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居民生活幸福感程度以及產業發展水平,加強襄陽區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成為漢江流域智慧城市中心示範城市。
襄陽的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涉及醫療、旅遊、交通、社區、物流、智慧雲製造等十一個領域。經過一年半的努力,襄陽智慧城市建設在通信基礎設施和智慧應用方麵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基礎設施方麵,襄陽已經建成TD製式4G基站1300多個,覆蓋襄陽的城區和各縣市主城區;“無線襄陽”項目全麵覆蓋萬達廣場、人民廣場和鼓樓等主要商業圈的1032個商家,未來還將建設4萬5千個無線襄陽網點。在智慧應用係統方麵,襄陽市城區沿線的公交站台已經首批安裝了50台智能公交站牌,可以方便市民乘車和查詢車輛到站時刻,用於改善交通、優化路線及道路規劃;2012年底,高新區通過引進博派汽服公司,試驗開發了一套全國領先的基於車聯網的智能招車係統,並於13年7月在全市出租車全麵推廣和應用。智慧社區方麵,13年初,某社區聯合襄陽啟揚軟件開發了綜合管理信息化係統,並搭建綜合管理平台,利用3G網絡所有處理過程依照程序進行,並自動保存大量數據信息形成檔案,對轄區管理建設、維穩、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具有較高指導意義[6]。智慧物流方麵,2013年10月IBM雲計算中心項目在高新區投資運營,該中心將依托襄陽強大的物流和汽車產業,在襄陽搭建起汽車企業服務、物流集散和中小企業雲服務三大雲平台。智慧雲製造方麵,2013年襄陽市先後引進華為、IBM等世界500強企業,奠定了以雲計算、軟件服務外包和北鬥產業為主的“襄陽雲穀”產業聚集基礎,逐步形成全國重要的雲計算基地和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雲呼叫產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