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包圍中國
國際觀察
作者:吳懷中
一年多來,安倍內閣的外交活動繞著中國走卻始終針對中國,欲借此種外交行為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與中國的較量,增加對華的博弈籌碼及戰略優勢。
精彩導讀
安倍聲稱,日本已做好了在亞洲製衡中國的準備。
日本長期性的大戰略,是試圖以體係製衡和結構壓迫的形式來全麵應對中國的崛起。
對日工作已經是牽涉到方方麵麵的綜合性課題,是係統對係統的競爭、運籌對運籌的比拚。
1月下旬,“安倍用2000億日元拉攏,訪問印度得到特殊優待”的消息,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安倍自2012年12月重新上台以來,以“俯瞰地球儀”視野傾力推動其所謂的“戰略外交”,總共到訪近30個國家,累計舉行了120多場首腦會晤。安倍內閣的重要成員,尤其是副首相麻生、外相岸田和防相小野寺等人的足跡則更是遍及五大洲的數十個國家。很明顯,安倍按照自己的外交日程表,出於製衡和對抗中國之需,把有關地區和國家按優先順序急匆匆拉攏了一遍,而非洲、印度、歐洲、南太國家等,則成為2014年日本重點經營的地區。
安倍戰略外交中的對華部分,被外界形象地稱之為“圍華外交”或“環繞外交”。安倍2013年10月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次專訪時聲稱,日本已做好了在亞洲製衡中國的準備。正如其言,一年多來,安倍內閣的外交活動繞著中國走卻始終針對中國,欲借此種外交行為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與中國的較量,增加對華的博弈籌碼及戰略優勢。尤其是在中日關係因釣魚島爭端陷入低穀和僵局的形勢下,其目的意在牽製和包圍中國,欲以外在壓力使中國在雙邊關係中就範,以接受日本的主張為前提來進行關係轉圜與緩和。
安倍“圍華外交”花樣多
安倍推動“圍華外交”的路徑,體現在地緣政治上,主要是強化日美同盟、利用日俄關係、拉攏東盟及南亞各國、涉足非洲及中東等。具體而言,又是以下幾種方式展開的:
——向中國外交基礎較好的地區及國家打“楔子”、搞“對衝”。其推出的大規模對非洲和對東盟合作新舉措,安倍和麻生等政要接連訪緬,安倍作為日本首腦時隔多年訪問蒙、俄等,就屬此舉。
——拉攏與中國有矛盾和爭端的國家。如,拉攏越、菲、印(度)等國家,尤其是對與中國有領土紛爭的菲、越更是不惜施以援助,支持其聯手對抗中國。
——拉攏在意識形態和全球公域(海天空網等)上與日本容易具有共同語言及利益的國家,例如英、法等西方發達國家。
——進軍印度、中東、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國家)和俄羅斯等重要的能源及市場國家,在確保資源能源供給的同時,以“中國+1”戰略減少對中日經濟合作的依賴,增加對華外交主動權。
安倍“圍華外交”的基本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把強化日美同盟作為基礎。安倍二次上台以來,一直表示強化日美同盟是重建日本外交的基礎和第一步,為此他於2013年2月實現訪美,以及早確認強化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及有關措施。而2013年10月安倍政權成立後的日美首次“2+2”會議則開啟了具體的強化進程。會議聲言“基於日益嚴峻的亞太安全環境”來“協商中長期的日美安全合作等議題”,決定2014年年底前完成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工作。此次修改的背景,被認為主要是為了應對“中國日益頻繁的海上擴張”以及釣魚島爭端等威脅因素。
比起以往,雙方在推動安全及防衛合作強化上落實了諸多具體措施:拓展合作,聯手應對“新的威脅”及全球問題,尤其是在全球公域(網絡和宇宙等)的規則製定和秩序管理方麵;深化合作,雙方就進一步在聯合作戰計劃精細化、反導、情報、裝備技術合作、共同訓練等領域合作達成了諸多共識。可以看到,這些措施,很大一部分都是針對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