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中國已經是世界的加工工廠,但普遍的說法是中國已經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我們更多地承擔了低附加值的產業鏈分工,用廉價的勞動力和社會環境成本換取低微的利潤。我們實施過很多製造業ERP項目,發現大部分工廠內部存在結構性缺陷,如資源組合不佳、產能過剩或不足、工序生產節拍不一致、生產線的切換難度高、搬運時間過長、冗員過多、配置不靈活、采購意識落後、生產管理薄弱等現象。

顯然,製造業已經開始從品種單一、低成本、高效率大批量生產,轉向精益工廠的專業化生產。從專注在幾個品種或某一領域,如質量、成本、響應性的某一方麵,轉向在質量、成本、響應性和品種多樣方麵均得到改善的精益生產。這就在精益生產基礎上增強了其對直接客戶的快速響應,形成生產過程柔性、產品柔性、產量柔性的敏捷供應鏈。

現代的商業環境是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需求多樣化、環境複雜不易預測、成本壓力大、服務水平高,這要求傳統生產方式也要不斷地變化,應對各種挑戰。如當物料預測發生變化,當BOM發生變化,當物料移動路線發生變化,當包裝數發生變化,傳統計劃批量生產方式或精益生產方式的紙張看板如何應對?在麵對企業信息化方麵,如內部看板流轉時信息丟失、缺乏執行層透明化管理、供應商采購溝通困難、無法有效地進行供應商績效評估等,如何處理?

製造企業要從戰略的高度考慮長期的發展,而不是短期地為超越競爭對手而狹隘地削減成本或增加靈活性。這就需要有幾種能力,如按單精益製造能力和ERP計算機集成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學習能力和柔性應變能力。許多製造商顯然已經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利潤法則:競爭優勢最終來源於顧客響應性,即快速滿足客戶的需求。

傳統的“瘦身”計劃已不能適應現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企業必須具備強壯的軀體、敏捷的神經、學習型的大腦。企業生產的模式也必須經得起突變的危機考驗。要用係統的方式來平衡速度、成本和風險三者的關係。信息化正在改變精益製造的柔性。如果說20世紀的精益製造更多的是追求零庫存的話,那麼今天企業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柔性製造已成了精益製造最核心的內容。

駕馭信息技術的精益化變革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精益更加柔性,使ERP更能發揮其所長,實現真正的精益工廠和精益供應鏈。這其中關鍵內容之一就是精益動態引擎。

精益動態引擎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達到按需生產、精益製造、柔性應變的製造業最高境界。按需生產是指獲得正確的客戶需求,快速滿足短交貨期要求的生產。精益製造是指消除一切不增值的活動“浪費”,采用單元流水線的拉式生產以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柔性應變就是管理係統具備柔性,可應對市場環境的激烈變化。

精益動態引擎填補了企業資源計劃(ERP)、物料需求計劃(MRP)和供應鏈管理(SCM)留下的許多空白。一個公司在向精益生產轉型的過程中,結合精益信息化和精益生產技術,就會獲得良好的競爭優勢。

信息係統軟件可以給使用精益生產的部門提供巨大的價值,包括:

(1)動態看板批量;

(2)供應商信息;

(3)持續校正行動;

(4)可視化;

(5)平滑優化的需求計劃。

信息技術可以保證在所有環境下,供應鏈一直處於需求拉動模式,同時可以優化物料的流動,靈活安排單元生產和供應商排程,加強供應鏈的協作。

根據統計,采用精益信息化後的企業可達到如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