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劉峰還是小覷了士族世家的力量,齊魯大地,是這神州大地的文化發源地之一,尤其是那沂州曲阜孔家的存在。
那是被譽為聖人之地,數百年的傳承,已經有了一個龐大世家的影子,更主要的是在文化道義上,是以漢家之首的存在,雖說每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並無出現一個孔家子弟,力挽狂瀾。
但似乎每個每朝成立後,都會善待孔家子弟,或是孔家子弟便是讀書人的代表,但似乎這些世家會把家族的傳承的重要性,要遠遠高過民族的存亡。
至於他們嘴裏說宣揚的仁德之治,大同社會,從自身其便從未做到,與其說是一個文化世學的家族,倒不如說是一個政治世家。
而劉峰的政令,恰恰觸動的這些世家的逆鱗,在加之鄧傑虞辣手施政,更是給著以燃起的幹柴上,澆上了火油。
一時間真個北地的世家都聚焦在齊州這個即將興起的城池,而齊州也風雲詭秘,好事之人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浪潮。
恰恰卻是範陽府、齊州郡,對此無動於衷,隻要是在兩地治下,不違反條令,並對那挑釁的言論也熟視無睹。
不過劉峰也暗中做了布置,除卻內衛的嚴密監控,劉峰也打算給齊州尋找新的利益結合點。他知齊州與被洗劫一空的範陽北地二郡,並不相同。
當北地鄉民還在為溫飽惆悵時,這些世家有著更“高”的追求,那便是讓家族更上一層,抑或是有著更大的利益謀劃。
有了利益的謀求,這便留給劉峰足夠操作的空間,簡單的來說便是誘之以利,有著金手指的劉峰,不怕這些世家不就範。
於是乎,齊州窖酒作坊開始修建了,作為農業時代的商貿產品,鹽、鐵、茶、瓷、絲、絹、糧還是為主要的商貿流通產品。
而禹城的商貿興起,便是在於鹽、鐵、瓷、皮革及一係列的附屬產品的出產,而作為最基本的商貿產品並不帶來掠奪性的經濟利益,而往往是這些產品的加工產出,才能帶來最大的利益。
之所以選擇釀酒,卻是因為齊魯之地,乃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有著相當悠久的曆史,且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飲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
《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 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 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但齊魯之地卻又“魯酒薄而邯鄲圍”之典故,此後“魯酒”也成為普通酒或劣質酒的代名詞。《稗史彙編》附會說:“中山人善釀酒,魯國有人取其糟回來漬以成魯酒,冒充說是中山酒,被中山人發覺,所以釀酒味薄稱魯酒。”
而當下的酒多是一為果實穀類釀成之酒,也就是果酒、米酒、黃酒,而蒸餾酒因種種原因並未流傳開,白酒還未盛行,據載白酒可能是元朝時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亞波斯地區傳入並普及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