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後麵這句換換,沒事想金點子才是真商人。
謝凱被沈淑雯啟發了,他如今資金也開始積累的了,是時候玩大一點,從房地產方麵分點蛋糕了。
“最近繼續打聽潮市房價,尤其是北城新區這一帶,規劃開發也有五年了,基礎配套設施基本完成初期建設,考察那些一期房子已經銷售出去,目前有二期準備開盤,還計劃著有三期四期繼續建設的的樓盤。”謝凱語調很輕,最後才重重吐出幾個字:“盡最大能力多買幾套!”
“目前一線房價是上不去了,以華國的情況,政府是不會允許房地產崩盤的。”他繼續分析著,此時的他目光專注,視線並無焦點,充滿了與其形象不符的睿智,“上半年估計不是最後一波拉升也是倒數第二波了,既然一線房價起不來也下不去,那麼資金自然會流向二三線城市,優先流向有特色的二三線,比如潮市這種交通發達,有各種拳頭產業的三線小城,短則半年,長不超過兩年,房價必會迎接一波井噴。我們趁機撈一筆,年收益絕對翻一番不止!”
說完這些,沈淑雯也休息夠了,又穿上高跟鞋,攬著謝凱的胳膊繼續在綠化不錯的洋房小區中散步。
他們聊著天,繼續討論接下來的生意方向和賺錢思路,無論哪個時代,都有風口,都有豬都能賺錢的行業和時間點。
而有一個事物,除了動亂之年,任何盛世,不,任何和平年代都是最賺錢最穩定的——那就是土地。
無論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亦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華國,能在土地上做文章的,永遠是最賺錢的人。可以這麼說,隻要在對的時間炒地皮,豬都會發達。
大的如香江的李某誠,初中文化而已,靠著政策炒地皮起家,一路低買高賣,眼光獨到,短短幾十年便從投奔親戚混飯吃的窮小子發展成亞洲首富,甚至還能去歐洲承包某國家的國家電網!
當然,這人比較特殊,他所處的時代風口特別,而他本人也是個既聰明又會不斷學習的人看,80多歲高齡的人依然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並用IPAD閱讀英文郵件和財務報表。這個年紀的人,會用高科技產品的已經是鳳毛麟角,牛人自有其牛逼的地方。
謝凱暫時不考慮跟大人物對比,他是小人物,但也要當個聰明的小人物,當個看準風口的小人物。
他能看到近十年的風口是計算機,以工資來看,碼農們的工資依然居高不下,說明華國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所以他很在意和慕容禦這個死宅的關係,盡量將自己與他的利益捆綁。
但除了他不熟悉的計算機行業,他剛發現還有一行他能摻和進去,那就是房地產!這玩意無論何時都是風口,就看你能否找對位置站好,別被吹上天了摔死就可以。